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行为及情绪异常是精神病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家族精神病史要孩子会遗传吗?

家族精神病史可能增加后代患病风险,但并非绝对遗传。精神疾病的遗传概率受多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等类型。建议孕前进行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孕期加强心理健康监测。

1、遗传概率差异

不同精神疾病的遗传倾向存在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患病概率约为10%,双相情感障碍子女遗传概率约15%,而焦虑障碍的家族聚集性相对较低。多基因遗传模式决定其非单基因疾病的确定性传递规律,环境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调节作用。

2、基因检测技术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可识别数百个精神疾病相关基因位点,如DISC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关联。但现有技术仅能评估风险值而非确诊,临床常用微阵列芯片检测染色体异常,孕前携带者筛查可辅助判断遗传风险等级。

3、表观遗传影响

孕期母体应激、营养不良等环境因素可能通过DNA甲基化改变基因表达。研究显示产前维生素B族补充可降低表观遗传风险,父亲高龄生育也可能增加子代精神疾病概率,这类非序列变异占遗传风险的30-50%。

4、产前干预措施

高风险孕妇需加强叶酸及Omega-3摄入,避免接触酒精、尼古丁等神经毒素。规范产检应包括心理评估量表筛查,必要时可进行羊水细胞基因分析。妊娠期抑郁症状需及时干预以防影响胎儿神经发育。

5、产后监测方案

新生儿期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儿童期定期发育筛查重点关注语言、社交能力。建立家族心理健康档案,对认知功能延迟或情绪异常早干预。环境富足刺激与稳定抚养关系可显著降低高危儿童发病概率。

建议计划妊娠前3个月进行专业遗传咨询,孕期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营养,避免精神刺激因素。儿童成长阶段注意营造稳定家庭环境,定期发育评估可早期识别潜在风险。母乳喂养婴儿建议母亲持续补充DHA等神经营养物质,家庭成员出现情绪行为异常时应及时寻求心理专科诊疗。

颜克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泌尿外科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的分类?

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分为急性精神病性障碍、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样精神病等类型。这类疾病通常由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应激、脑部结构异常、物质滥用或躯体疾病等因素诱发,可能伴随幻觉、妄想、言语紊乱或行为异常等症状。建议患者及时到精神科就诊,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

1. 急性精神病性障碍

急性精神病性障碍通常突然发作,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个月内缓解。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幻觉、妄想或言语紊乱,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该病可能与应激事件、睡眠剥夺或物质滥用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抗精神病药物,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

2.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症状持续时间较急性精神病性障碍更短,通常在1天到1个月之间。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妄想、幻觉或思维紊乱,但症状缓解后社会功能通常能完全恢复。该病可能与重大生活事件或心理创伤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喹硫平片、阿立哌唑片等药物,并建议进行心理咨询和压力管理。

3. 分裂样精神病

分裂样精神病症状表现与精神分裂症相似,但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1-6个月之间。患者可能出现妄想、幻觉、言语紊乱或情感淡漠等症状,但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该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或神经发育异常有关。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齐拉西酮胶囊、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物,并建议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4. 物质诱发精神病

物质诱发精神病性障碍由酒精、毒品或某些药物引起,症状持续时间与物质作用时间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或意识混乱等症状。该病与物质滥用直接相关,停用相关物质后症状通常会逐渐缓解。治疗上需先戒断相关物质,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氟哌啶醇片等药物控制症状,并建议进行物质依赖治疗。

5.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由脑部疾病、内分泌紊乱或严重感染等躯体疾病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各种精神病性症状,症状严重程度与基础疾病相关。该病与基础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可遵医嘱使用氯丙嗪片等药物控制精神症状,并建议进行全面的医学评估和监测。

对于急性而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应激。家属应保证患者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进行轻度运动。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家属需给予患者充分理解和支持,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可能诱发症状的物质或环境。如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不是精神病?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病。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幻觉、妄想或行为紊乱等症状,持续时间较短,多数在1个月内缓解。该病可能与应激事件、睡眠剥夺或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等慢性精神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核心特征是发作急骤且病程短暂。患者可能出现丰富的幻觉体验,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或看到虚幻的景象,也可能产生被害妄想等病态信念。部分患者伴有情感不协调或言语紊乱,但意识清晰度和智力通常不受影响。这类症状往往在数天至数周内自行消退,但发作期间社会功能明显受损。诊断需排除物质滥用、脑器质性疾病等其他病因,精神科医生常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和心理评估确诊。

少数患者症状可能持续超过1个月或反复发作,这类情况需警惕发展为持久性精神障碍的可能。若患者出现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或妄想内容日趋系统化,往往提示预后较差。部分研究显示,具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或病前性格缺陷的患者,转为慢性精神障碍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早期干预和长期随访尤为重要。

患者发作期应保证安静环境,避免刺激因素加重症状。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行为变化,防止自伤或伤人事件发生。缓解期可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应对应激,但须遵医嘱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建议定期到精神专科复诊评估病情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社交有助于预防复发。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影响日常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后天的三级精神病能治好吗??

后天的三级精神病一般能治好,但需根据具体疾病类型、个体差异及治疗依从性综合判断。三级精神病通常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性精神障碍,需长期规范治疗。

1、药物治疗

精神分裂症可遵医嘱使用利培酮片、奥氮平片、阿立哌唑片等抗精神病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改善幻觉妄想症状。双相情感障碍需联合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缓释片,急性期可配合喹硫平片控制躁狂发作。药物需持续使用1-2年预防复发,期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患者纠正病理性思维模式,减少对幻听的灾难化解读。家庭治疗能改善亲属沟通方式,降低情感表达过度批评的高复发风险。社交技能训练适用于缓解阴性症状,通过角色扮演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3、物理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适用于药物难治性抑郁症状,通过磁场刺激前额叶皮层改善情绪。改良电抽搐治疗可用于急性自杀倾向或木僵状态,需在麻醉下进行6-12次疗程。光照疗法对季节性情感障碍有辅助疗效,每日照射10000勒克斯白光30分钟。

4、康复管理

社区康复中心提供职业培训,通过简单手工劳动重建生活规律性。日间医院模式允许患者白天接受治疗,晚间回归家庭保持社会功能。同伴支持小组由康复期患者分享经验,减少病耻感并增强治疗信心。

5、生活干预

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生物节律,睡眠剥夺可能诱发躁狂发作。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等精神活性物质,防止干扰药物代谢或加重症状。

患者需坚持按医嘱服药,家属应学习疾病知识避免过度保护。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出现失眠、情绪波动等复发征兆时及时就医。保持低应激生活环境,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可实现临床治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终身维持治疗。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后天得的精神病遗传吗??

后天获得的精神疾病通常不会直接遗传给下一代。精神疾病的遗传性主要与基因易感性相关,后天因素如环境刺激、创伤经历等诱发的精神障碍,其遗传概率低于先天遗传性精神疾病。

1、基因易感性差异

典型遗传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存在明确的家族聚集性,与多基因变异相关。而后天获得的精神疾病多由环境因素主导,如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重大应激事件相关,物质诱发的精神障碍与成瘾物质使用有关,这类疾病在家族中通常无显著遗传模式。

2、表观遗传机制

后天环境压力可能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影响基因表达,这种改变可能跨代传递但概率较低。例如童年虐待经历可能通过DNA甲基化影响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但这类变化需特定环境条件才能显现症状,子代未遭遇相同环境时发病风险显著降低。

3、家族共病因素

某些后天精神疾病患者的家族中可能出现类似病症,主要源于共同生活环境而非遗传。如家庭暴力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及其后代均可能出现适应障碍,这种代际传递实质是行为模式模仿而非基因遗传。

4、特殊疾病例外

极少数后天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的精神症状存在遗传关联,如HIV脑病、梅毒所致精神障碍等感染性疾病,若病原体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可能造成类似症状,但这属于病原体传染而非疾病本身遗传。

5、风险评估建议

对有后天精神疾病家族史的群体,建议通过遗传咨询评估潜在风险。重点监测孕期感染、婴幼儿期脑损伤等可控因素,建立健康家庭环境可有效阻断多数后天因素的代际影响。

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稳定性,适量补充Omega-3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可能降低精神疾病易感性。建议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通过认知行为训练增强心理韧性,避免接触成瘾物质和长期高压环境。若出现睡眠紊乱或情绪持续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热门标签

肠结核 农民肺 胃憩室 念珠菌病 多发性硬化 舌下腺囊肿 盘状红斑狼疮 脉络膜黑色素瘤 传染性湿疹样皮炎 B族链球菌性新生儿脓毒败血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