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肾结石的病人在平时饮食上注意什么?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打呼噜?

打呼噜通常发生在睡眠时上呼吸道气流受阻的情况下,主要有睡眠姿势不当、鼻咽部结构异常、肥胖、饮酒、年龄增长等因素。打呼噜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相关,长期打呼噜建议就医评估。

1、睡眠姿势不当

仰卧位时舌根后坠容易阻塞气道,侧卧可减少打呼噜概率。枕头过高或过低也会改变颈部曲度,影响呼吸通畅。部分人群仅在疲劳或特定睡姿时出现短暂打呼噜,调整姿势后即可缓解。

2、鼻咽部结构异常

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腺样体增生等解剖问题会直接缩小气道空间。儿童腺样体肥大是常见诱因,成人长期鼻炎导致黏膜水肿也会加重打呼噜。这类情况常需耳鼻喉科检查明确。

3、肥胖因素

颈部脂肪堆积会压迫气道,BMI超过标准值30%的人群打呼噜概率显著增加。脂肪在咽侧壁沉积会使气道变窄,睡眠时肌肉松弛后更易产生涡流振动。减重5%-10%往往能改善症状。

4、饮酒影响

酒精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咽喉部肌肉过度松弛。睡前饮酒量超过40克酒精时,打呼噜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长期饮酒者还可能合并反流性咽喉炎,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

5、年龄增长

中老年人群咽部肌肉张力自然减退,气道支撑力下降。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会加速这个过程。据统计50岁以上人群打呼噜发生率比青年时期增加约3倍,但很少单独构成健康威胁。

改善打呼噜可从生活方式入手,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保持侧卧睡姿有一定帮助。使用加湿器维持卧室湿度,避免睡前服用镇静药物。若伴随白天嗜睡、晨起头痛或呼吸暂停超过10秒,需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孕妇打呼噜可能与激素变化有关,建议使用孕妇枕抬高上半身。儿童持续打呼噜需排查腺样体肥大问题,避免影响面部发育。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心梗病人在家如何自救?

心梗病人在家自救需立即停止活动平卧休息,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心梗即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症,自救措施主要有保持镇静、药物辅助、体位调整、避免错误操作、及时呼救。

1、保持镇静

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原地坐下或平卧,减少心肌耗氧量。情绪紧张会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缓慢深呼吸缓解焦虑。解开领口、腰带等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紧张导致的过度换气。

2、药物辅助

若家中备有硝酸甘油片,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未缓解可重复1次,但收缩压低于90mmHg时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嚼服300mg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但需确认无禁忌症。避免自行服用其他不明药物或过量用药。

3、体位调整

采用半卧位或平卧位抬高下肢,减轻心脏负荷。若出现呼吸困难可调整为坐位双腿下垂。避免突然改变体位,防止因心输出量下降导致晕厥。保持环境安静通风,冬季注意保暖但避免过热。

4、避免错误操作

禁止用力咳嗽、捶打胸口等民间急救法,可能加速心肌坏死。不要进食或饮水以防呕吐窒息。家属切勿擅自开车送医,应等待专业救护车转运,车上配备的心电监护和急救设备可提高生存率。

5、及时呼救

第一时间拨打120说明疑似心梗症状,保持电话畅通。记录胸痛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信息供医护人员参考。若病人意识丧失且无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心梗发作后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排便。日常应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康复期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随身携带急救卡片注明病史和用药信息,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术以备急用。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人在多大的年龄会有远视眼?

远视眼通常从出生时即存在,40岁后因晶状体调节能力下降可能加重。远视的发生与眼球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用眼习惯、年龄增长及眼部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

1、先天因素:

婴幼儿时期眼球前后径较短是生理性远视的主因。新生儿平均存在+2.00D至+3.00D远视度数,随眼球发育至6-8岁逐渐减弱。部分儿童因角膜曲率过平或眼轴发育滞后,可能形成中高度远视。

2、遗传倾向:

家族中有高度远视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5倍。特定基因突变可导致眼球发育异常,表现为角膜曲率半径增大或玻璃体腔过浅,这类结构性改变通常在学龄前即可通过验光发现。

3、用眼模式:

长期近距离用眼可能掩盖轻度远视症状。当持续注视30厘米内物体时,睫状肌持续收缩代偿屈光不正,这种代偿机制在青少年期可能延缓远视确诊时间,但可能引发视疲劳、头痛等视功能异常。

4、年龄增长:

40岁后晶状体硬化导致调节力下降,原有隐性远视逐渐显现。每十年调节力约下降1.00D,50岁时调节幅度仅剩3.00D左右,这是老视与远视叠加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

5、病理性改变:

眼部手术或外伤可能改变屈光状态,如白内障术后可能暂时出现远视漂移。糖尿病引起的晶状体屈光指数变化、眼眶肿瘤压迫等疾病因素也可能导致获得性远视,这类情况需通过眼底检查和影像学确诊。

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半年进行屈光筛查,青少年每1-2年复查视力。日常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阅读时保持30厘米距离并每20分钟远眺20秒。40岁以上人群可适当补充叶黄素,选择黄绿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有助于维持晶状体透明度。出现视物模糊、眼胀头痛时应及时进行医学验光,避免长期依赖未矫正的远视状态引发视疲劳综合征。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女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孕?

女性在排卵期前后最容易受孕,受孕概率最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排卵日前5天至排卵后1天。影响受孕时机的关键因素包括月经周期规律性、基础体温变化、宫颈黏液性状、激素水平波动以及排卵监测手段的准确性。

1、排卵期计算:

月经周期规律的女性,排卵通常发生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例如28天周期者,排卵日在第14天。可通过日历法推算排卵期,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误差,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基础体温变化:

排卵后孕激素升高会使基础体温上升0.3-0.5摄氏度。持续监测晨起静息体温,发现双向体温曲线可辅助判断排卵日,体温升高前1-2天为最佳受孕时机。

3、宫颈黏液观察:

排卵期雌激素增加会使宫颈黏液变得清亮、弹性增强,呈蛋清状拉丝现象。这种黏液有利于精子穿透,出现此类变化的2-3天内受孕几率显著提升。

4、激素峰值监测:

黄体生成素在排卵前24-36小时达到峰值,可通过尿排卵试纸检测。强阳性结果后48小时内同房可提高受孕成功率,但需注意假阳性可能。

5、超声监测优势:

经阴道超声能直观观察卵泡发育情况,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8-25毫米时提示即将排卵。此方法最准确但需多次就医,适合备孕困难人群。

备孕期间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叶酸、维生素E等营养素;避免烟酒及高温环境;每周2-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同房频率以排卵期隔日一次为宜,过度频繁反而可能降低精子质量。若规律同房未避孕1年未孕,建议夫妻双方进行生殖系统检查。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人在早上心肌耗氧量最低吗?

人在早晨的心肌耗氧量并非最低,通常清晨时段心肌耗氧量会显著升高。心肌耗氧量的变化主要与昼夜节律、激素水平、自主神经调节、基础代谢状态及活动强度等因素相关。

1、昼夜节律影响:

人体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在清晨分泌达到高峰,这些激素会直接增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导致心肌耗氧量上升。研究显示早晨6点至9点的心肌耗氧量较夜间增加约20%-30%。

2、自主神经调节:

晨起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这种神经调节变化会使冠状动脉收缩,同时增快心率,双重作用下显著提升心肌氧需求。部分人群晨起血压骤升现象也与此相关。

3、血液流变学变化:

经过整夜禁食脱水,早晨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减缓。为维持同等灌注量,心肌需要更强的收缩做功,间接增加耗氧量。

4、基础代谢启动:

从睡眠状态转为觉醒状态时,基础代谢率在30分钟内可上升15%-20%。体温升高、呼吸加快等生理变化均需要心脏提供更多能量,这是晨间心肌耗氧增加的生理基础。

5、活动强度因素:

晨起后的洗漱、如厕等活动虽属轻度体力消耗,但对刚从静息状态转换的心脏而言仍构成负荷。临床监测显示刷牙这类日常动作可使心率提升10-15次/分钟。

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避免晨起剧烈活动,起床后先静坐3-5分钟适应体位变化。保持卧室适宜温湿度,睡前适量饮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规律监测晨起血压和心率,选择下午时段进行有氧运动更符合心肌供氧节律特点。日常饮食注意补充辅酶Q10和Omega-3脂肪酸等心肌营养要素。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热门标签

肺癌 丙酸血症 光泽苔藓 呼吸异常 性功能障碍 淋球菌感染 慢性牙周炎 睾丸鞘膜积液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