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判断到底是银屑病还是亚急性湿疹...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六项激素怎么判断卵巢早衰?
六项激素可通过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睾酮、泌乳素等指标判断卵巢早衰。卵巢早衰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医源性、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失眠、情绪波动等症状。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雌二醇水平降低是诊断卵巢早衰的重要依据。 1、促卵泡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水平超过40 IU/L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或早衰。促卵泡生成素升高表明卵巢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性下降,卵泡发育不良。日常可通过调整作息、减轻压力等方式改善卵巢功能,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2、促黄体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且与促卵泡生成素的比值异常可能提示卵巢早衰。促黄体生成素异常升高会影响卵泡成熟和排卵,导致月经紊乱。建议通过规律运动、均衡饮食等方式调节内分泌,必要时可服用药物如黄体酮胶囊200mg/日调节激素水平。 3、雌二醇:雌二醇水平低于20 pg/mL可能提示卵巢功能减退。雌二醇是卵巢分泌的主要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导致月经量减少、周期紊乱。可通过摄入豆制品、坚果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补充雌激素,必要时可服用戊酸雌二醇片1mg/日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4、孕酮:孕酮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全。孕酮是维持妊娠的重要激素,水平不足会影响子宫内膜转化和胚胎着床。建议通过补充维生素B6、镁等营养素改善黄体功能,必要时可服用地屈孕酮片10mg/日调节孕酮水平。 5、睾酮:睾酮水平异常升高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睾酮是男性激素,女性体内少量存在,水平过高会导致月经紊乱、多毛等症状。可通过控制体重、减少高糖高脂饮食等方式调节激素水平,必要时可服用螺内酯片50mg/日降低睾酮水平。 6、泌乳素:泌乳素水平升高可能提示高泌乳素血症。泌乳素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激素,水平过高会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影响卵巢功能。建议通过减少压力、改善睡眠等方式调节泌乳素水平,必要时可服用溴隐亭片2.5mg/日降低泌乳素水平。 日常饮食中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E、C的食物如坚果、柑橘类水果,有助于改善卵巢功能。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瑜伽、游泳等,可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激素水平。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卵巢功能异常,对预防卵巢早衰具有重要意义。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银屑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红斑、鳞屑和瘙痒,治疗方法主要有局部用药、光疗、系统用药、生物制剂和中医治疗。

1、局部用药

局部用药是银屑病的基础治疗方式,适用于轻度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能够减轻炎症和瘙痒;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软膏,可调节表皮细胞增殖;角质溶解剂如水杨酸软膏,有助于去除鳞屑。使用时应遵医嘱,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强效激素。

2、光疗

光疗适用于中重度银屑病患者,通过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抑制皮肤异常增殖。窄谱UVB疗法安全性较高,适合儿童和孕妇;PUVA疗法需配合光敏剂,效果更显著但可能增加皮肤癌风险。治疗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通常每周2-3次,疗程根据病情调整。

3、系统用药

系统用药用于广泛性银屑病或关节型银屑病。甲氨蝶呤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控制病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环孢素起效快但可能升高血压;阿维A适用于脓疱型银屑病,育龄期女性用药期间须严格避孕。这些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靶向抑制特定炎症因子,对中重度银屑病效果显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如依那西普可快速改善症状;IL-12/23抑制剂如乌司奴单抗维持缓解时间长。治疗前需筛查结核等感染,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这类药物价格较高,多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

5、中医治疗

中医将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瘀等证型,常用清热凉血方如消银汤,活血化瘀方如桃红四物汤。外治法包括药浴、针灸等,可配合西医治疗减轻症状。中药治疗周期较长,需辨证施治,避免使用含重金属的偏方。治疗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银屑病患者日常需保持皮肤湿润,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避免搔抓和过度清洁;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均衡饮食,限制酒精和高糖食物;适度运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冬季注意保暖防晒,夏季避免暴晒。心理疏导很重要,可通过支持小组缓解焦虑。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不可擅自停药。合并关节症状时应进行康复锻炼,保护关节功能。银屑病虽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能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银屑病是血液里有毒素吗?

银屑病不是血液里有毒素导致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细胞增殖过快,形成鳞屑性斑块。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约30%患者有家族史。环境因素如感染、精神压力、外伤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传统观念中"血液有毒"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银屑病患者的血液检查通常不会显示毒素存在,皮肤病变是局部炎症反应而非全身中毒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合并代谢综合征,但这属于共病现象而非病因。

银屑病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搔抓和过度清洗。选择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适度晒太阳有助于改善症状,但需注意防晒。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对控制病情很重要。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出现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崴脚后怎么判断骨折?

崴脚后判断是否骨折需结合疼痛程度、肿胀特征、活动受限情况、异常声响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主要观察指标有局部畸形、骨擦感、无法承重行走、疼痛持续加重、皮肤淤青扩散等。

1、疼痛程度

骨折疼痛通常尖锐剧烈且持续不缓解,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明显加剧。软组织损伤的疼痛相对局限,休息后可减轻。若疼痛放射至远端或伴随肢体麻木,可能提示神经血管损伤。

2、肿胀特征

骨折肿胀多在伤后迅速出现并持续扩大,皮肤紧绷发亮,可能伴随皮下淤血扩散。韧带扭伤肿胀发展较慢,通常局限于踝关节周围。骨折后48小时内肿胀达到高峰需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

3、活动受限

骨折患者常完全无法负重行走,踝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均受限。轻微扭伤仍可勉强跛行,被动活动范围接近正常。若尝试活动时听到骨摩擦音或感觉关节不稳定,骨折概率显著增加。

4、异常体征

触摸到明显骨性台阶或异常突起提示骨折移位。肢体出现旋转畸形或短缩变形属于确定性体征。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伴甲床苍白可能合并血管损伤,需紧急处理。

5、影像学确认

X线片能明确大多数骨折,但细微裂纹需CT扫描确诊。MRI适用于评估韧带软骨损伤。儿童骨骺损伤需拍摄双侧对比片。临床高度怀疑骨折但影像阴性时,应在伤后复查。

崴脚后建议立即停止活动并抬高患肢,用冰袋间歇冷敷减轻肿胀,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时注意观察末梢循环。避免热敷、按摩或使用活血药物。无论是否骨折,持续疼痛超过三天或出现发热症状均需及时就诊。康复期可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穿戴护踝保护装置预防二次损伤。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如何判断新生儿不舒服?

新生儿不舒服可通过观察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睡眠质量、体温变化以及排便状态等表现进行判断。新生儿无法用语言表达不适,家长需密切留意其行为与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

1、精神状态

健康新生儿清醒时眼神灵活,对声音或触碰有反应。若出现持续哭闹不安、眼神呆滞、对刺激反应迟钝或异常安静,可能提示存在不适。需注意哭声特征,尖锐哭叫可能伴随疼痛,微弱呻吟可能提示缺氧或感染。

2、进食情况

正常新生儿每2-3小时有主动觅食反射,吸吮有力。拒绝进食、频繁吐奶、奶量骤减超过50%或吸吮无力需警惕。呕吐物带黄绿色胆汁或咖啡渣样物质,可能提示消化道梗阻或出血。

3、睡眠质量

新生儿每日睡眠16-20小时为正常范围。异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易惊醒、睡眠时间过短或嗜睡难以唤醒。伴随呼吸暂停、面色青紫的睡眠异常需立即就医。

4、体温变化

正常腋温36.5-37.3℃。体温低于36℃提示保暖不足或感染,超过37.5℃可能为脱水或发热。测量时需擦干腋汗,体温计紧贴皮肤5分钟。避免包裹过厚导致捂热综合征。

5、排便状态

母乳喂养新生儿每日排便2-5次为佳,奶粉喂养1-3次。大便干硬如羊粪球或水样便超过8次/日均属异常。便中带血丝、黏液或白色陶土样便提示消化系统病变。

家长应记录新生儿每日进食量、睡眠时长、大小便次数及性状,发现异常时用手机拍摄视频供医生参考。保持室内温度24-26℃,湿度50-60%,避免过度包裹。接触新生儿前需洗手,患病家属需佩戴口罩。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新生儿出现拒食超过6小时、抽搐、呼吸急促或皮肤发绀时,须立即送往医院儿科急诊。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胃热 脱肛 鼻真菌病 脊髓缺血 氯气中毒 乳腺腺病 皮肤蝇蛆病 慢性甲状腺炎 球后视神经炎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