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生长过快11周岁176厘米体重80公斤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吴中朝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0.7厘米尿结石排出来可能吗?

0.7厘米的尿结石有可能自行排出,但概率较低,通常需要医疗干预。

尿结石能否自行排出主要取决于结石大小、位置及患者泌尿系统结构。0.7厘米的结石处于临界值,理论上直径小于0.6厘米的结石自行排出概率较高,而超过0.6厘米的结石可能卡在输尿管狭窄处。输尿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结石容易在这些位置滞留。若结石表面光滑、患者饮水量充足且输尿管条件良好,0.7厘米结石仍有排出可能。但多数情况下,此类尺寸的结石会导致明显腰痛、血尿或尿路感染,需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

日常可通过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度跳跃运动促进排石,但出现发热或持续疼痛应立即就医。

颜克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泌尿外科

肾结石0.5厘米?

肾结石0.5厘米一般无须手术治疗,可通过多饮水、药物排石等方式促进结石排出。肾结石的形成可能与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腰痛、血尿等症状。

0.5厘米的肾结石属于较小体积结石,多数情况下能通过增加每日饮水量至2000-3000毫升,利用尿液冲刷作用帮助结石自然排出。适当增加跳跃运动如跳绳可辅助结石移动。若结石位于肾盂或输尿管上段,可遵医嘱使用排石药物如尿石通丸、肾石通颗粒等中成药,或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西药扩张输尿管。结石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可配合热敷缓解症状。

少数患者因输尿管狭窄或结石形态不规则可能导致排出困难,需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将结石粉碎。若合并尿路感染需联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炎症。长期存在0.5厘米结石可能引发肾积水,需定期复查泌尿系统超声监测结石位置及肾功能变化。

日常需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减少动物内脏等高嘌呤摄入,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避免久坐并规律进行有氧运动,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出现持续腰痛、发热或肉眼血尿时应及时就诊,通过尿常规、CT等检查评估是否需进一步干预。结石排出后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预防复发可考虑枸橼酸氢钾钠颗粒等药物调节尿液酸碱度。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2.2厘米肾结石吃中药能排出来吗?

2.2厘米的肾结石通常难以单纯通过中药排出,建议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治疗。肾结石的治疗方式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中药可能作为辅助手段缓解症状或预防复发。

直径超过6毫米的结石自然排出概率显著降低,2.2厘米的结石已属于较大结石范畴,容易卡在输尿管或肾盂部位引发肾积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中药排石疗法多适用于小于5毫米的结石,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利尿通淋药物如金钱草、海金沙等促进输尿管蠕动,但对较大结石的物理性梗阻效果有限。临床常见的中成药如排石颗粒、肾石通颗粒等虽能缓解腰痛、血尿等症状,但无法溶解或破碎钙酸盐类等硬度较高的结石。

对于2.2厘米的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可将结石分解为小于4毫米的碎片后再配合中药辅助排出,而经皮肾镜取石术能直接清除较大结石。术后可遵医嘱服用复方金钱草颗粒预防复发,同时需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监测结石情况。

肾结石患者应避免盲目依赖中药排石而延误治疗时机,尤其出现发热、持续剧痛或无尿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蛋白饮食,适量补充枸橼酸钾制剂调节尿液酸碱度,长期久坐工作者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促进代谢。结石成分分析结果可指导个体化防治方案,遗传性高钙尿症患者需终身随访管理。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卵巢囊肿多少厘米可以自行消失?

卵巢囊肿直径小于5厘米时可能自行消失,超过5厘米的囊肿通常需要医疗干预。卵巢囊肿的消退与囊肿性质、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

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常见于育龄期女性,这类囊肿多数在月经周期结束后会自然消退。囊肿直径在3-5厘米范围内时,可能通过2-3个月经周期逐渐吸收。部分患者伴随轻微下腹坠胀或月经周期改变,但通常不会引起严重不适。超声检查显示这类囊肿边界清晰、无实性成分,医生可能建议定期复查观察变化。

病理性囊肿如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或囊腺瘤较少自行消退。直径超过5厘米的囊肿可能压迫周围器官,导致尿频、便秘或持续性腹痛。超声检查若发现囊肿内有乳头状突起、分隔或血流信号,需警惕恶性可能。绝经后女性出现的卵巢囊肿更需密切监测,此时卵巢已失去周期性变化功能,囊肿自然消退概率显著降低。对于快速增大或伴随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囊肿,无论大小均建议手术切除。

建议每3-6个月复查妇科超声监测囊肿变化,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囊肿扭转。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减少高雌激素食物摄入。若出现突发剧烈腹痛、发热或阴道异常出血,应立即就医排除囊肿破裂或蒂扭转等急症。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男性血红蛋白176正常吗?

男性血红蛋白176克每升属于轻度偏高。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范围为130-175克每升,176克每升略超上限,可能与血液浓缩、高原居住、吸烟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因素有关。

血液浓缩是血红蛋白偏高的常见原因,多见于脱水、剧烈运动后或饮水不足时,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升高。这种情况下通常无其他不适症状,及时补充水分后复查指标可恢复正常。长期吸烟者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机体代偿性增加血红蛋白合成,可能造成数值轻度超标,戒烟后指标会逐渐改善。

高原地区居民因长期处于低氧环境,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血红蛋白代偿性升高属于生理性适应现象。若伴随头痛、眩晕、皮肤黏膜发红等症状,需警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该病会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亢进,需通过骨髓穿刺和基因检测确诊。长期血红蛋白偏高可能增加血栓风险,建议避免高油高盐饮食,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定期监测血液粘稠度指标。

建议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检测血常规,采血前保持空腹8小时但需正常饮水。若复查后数值持续超过180克每升,或伴随脾肿大、皮肤瘙痒等症状,需到血液科进行JAK2基因突变检测。日常生活中应保持适度有氧运动,避免长时间静坐,穿宽松衣物促进血液循环。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腹泻 股癣 绝育 手汗症 低钙血症 肝性脊髓病 淋球菌感染 焦油性黑变病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