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5年前有肝硬化。一直中药治疗

4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孟捷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立即预约
李军祥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立即预约
李健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刘正新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癌症来临前有哪8大征兆?

癌症来临前常见的8大征兆包括异常出血、持续疼痛、体重骤降、长期低热、体表肿块、疲劳乏力、排便异常和顽固性咳嗽。

异常出血可能表现为咳血、便血、阴道不规则出血等,与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等疾病相关。持续疼痛多为钝痛或隐痛,可能提示骨转移或肿瘤压迫神经。体重骤降指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常见于消化系统肿瘤。长期低热通常为37.5-38℃的持续发热,与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相关。体表肿块以质地坚硬、边界不清为特征,需警惕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疲劳乏力表现为休息后无法缓解的倦怠感,可能与多种癌症消耗有关。排便异常包括腹泻便秘交替、大便性状改变,需排查结直肠癌。顽固性咳嗽超过3周需考虑肺癌可能,尤其伴随血丝痰时更应重视。

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筛查,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降低癌症风险。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小孩白血病之前有什么预兆?

儿童白血病早期征兆主要有反复发热、皮肤瘀斑、乏力消瘦、骨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接触、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贫血、出血倾向、感染等症状。建议家长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到血液科就诊。

1、反复发热

儿童出现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可能是白血病早期信号。白血病细胞异常增殖会抑制正常免疫功能,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这种发热多为低至中度热,抗生素治疗无效,可能伴随夜间盗汗。家长需注意记录体温变化,避免擅自使用退烧药掩盖病情。临床常用注射用阿糖胞苷、注射用柔红霉素、注射用长春新碱等药物治疗相关症状。

2、皮肤瘀斑

非外伤性皮肤瘀点瘀斑是白血病常见出血表现。由于骨髓异常造血导致血小板减少,患儿可能在轻微碰撞后出现四肢散在出血点,或刷牙时牙龈渗血。家长需观察瘀斑是否进行性增多,避免孩子剧烈运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酚磺乙胺注射液等药物可用于改善出血症状。

3、乏力消瘦

进行性加重的疲倦感和体重下降需引起警惕。白血病细胞大量消耗能量会导致患儿活动耐力下降,可能出现面色苍白、食欲减退。家长应监测体重变化,准备易消化高蛋白食物。贫血症状严重时需输注悬浮红细胞,配合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维生素B12片、叶酸片等造血原料补充。

4、骨关节疼痛

持续骨痛特别是下肢疼痛可能是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患儿可能诉说不愿行走、夜间痛醒,疼痛部位多无红肿热感。家长需避免热敷按摩,及时完善骨穿检查。临床常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缓解疼痛,结合注射用环磷酰胺、注射用阿霉素等化疗药物控制病情。

5、淋巴结肿大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等部位。白血病引起的淋巴结增生多为黄豆至鸡蛋大小,质地偏硬且活动度差。家长发现肿块切忌挤压,需记录大小变化。利妥昔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培门冬酶等靶向药物可控制淋巴系统浸润,配合超声检查评估病灶变化。

儿童白血病早期症状具有非特异性,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日常状态变化,定期进行血常规筛查。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避免接触苯类化学制剂。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护理,使用软毛牙刷防止黏膜出血。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根据医嘱定期复查骨髓象和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小学生来月经前有什么感觉?

小学生来月经前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情绪波动、腹部不适、食欲改变、疲劳嗜睡等感觉。月经初潮前的表现因人而异,部分女孩可能无明显预兆。

1、乳房胀痛

乳房发育是青春期最早出现的体征,月经初潮前1-2年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触痛感。这与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腺组织发育有关,表现为乳晕下可触及硬结,可能伴随轻微刺痛。家长可帮助选择柔软透气的内衣,避免剧烈运动碰撞。若疼痛持续加重或出现异常分泌物,需就医排除乳腺炎等疾病。

2、情绪波动

激素变化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易怒、焦虑或情绪低落等表现。部分女孩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质量下降等情况。家长需保持耐心沟通,帮助记录情绪变化规律,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全谷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3、腹部不适

盆腔充血可能引发下腹坠胀感或隐痛,部分女孩会误以为是肠胃不适。这种疼痛多呈间歇性,可能伴随腰骶部酸胀。可用热水袋热敷缓解,避免进食生冷刺激食物。若疼痛剧烈或持续超过3天,需排查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理因素。

4、食欲改变

孕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增强对甜食或高盐食物的渴望,部分女孩会出现短暂性食欲亢进或减退。建议准备坚果、酸奶等健康零食替代甜品,保证蛋白质和铁元素摄入,预防经前期贫血。突然暴饮暴食或厌食持续两周以上需警惕进食障碍。

5、疲劳嗜睡

黄体酮升高会使基础体温轻微上升,导致乏力、嗜睡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建议保证每天8-10小时睡眠,午后可短暂休息20分钟。适当补充含镁食物如深绿色蔬菜,有助于缓解疲劳感。若伴随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需检测血红蛋白排除贫血。

家长应提前为孩子准备卫生用品并教授使用方法,建立月经记录卡监测周期。保证每日摄入瘦肉、动物肝脏等富铁食物,搭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可选择散步、瑜伽等温和活动。若初潮后周期紊乱超过6个月或单次经期超过10天,需及时就诊妇科内分泌科。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绝经前有什么征兆?

绝经前的征兆主要有月经周期紊乱、潮热出汗、情绪波动、睡眠障碍、阴道干涩等。绝经前通常指围绝经期,是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过渡阶段。

1、月经周期紊乱

月经周期紊乱是围绝经期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卵巢功能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出现不规则出血。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间隔时间超过60天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若出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建议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妇科疾病。

2、潮热出汗

潮热出汗是围绝经期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突然出现的面部、颈部和胸部发热感,伴随皮肤发红和大量出汗,持续时间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这种情况可能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保持环境凉爽、穿着透气衣物、避免辛辣食物和酒精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激素替代治疗。

3、情绪波动

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波动、易怒、焦虑或抑郁等情绪变化。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规律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练习放松技巧有助于改善情绪。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可考虑心理疏导或遵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

4、睡眠障碍

围绝经期女性常出现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或早醒等睡眠问题。这可能与潮热出汗、激素水平波动有关。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过长、减少咖啡因摄入、保持卧室环境舒适有助于改善睡眠。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短效助眠药物,但应避免长期依赖。

5、阴道干涩

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阴道黏膜变薄、弹性降低、分泌物减少,引起阴道干涩、性交疼痛等症状。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可以缓解不适,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局部雌激素治疗。保持适度性生活有助于维持阴道弹性,同时应注意个人卫生,预防阴道感染。

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中的自然生理阶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建议均衡饮食,适量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预防骨质疏松;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乳腺检查。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咨询专业治疗方案。家人和社会应给予围绝经期女性更多理解和支持,帮助她们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妇科病普查前有哪些注意事项?

妇科病普查前需要注意避免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避开月经期、穿着宽松衣物、携带既往病历等。妇科病普查是早期发现和预防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做好准备工作有助于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1、避免性生活

普查前3天应避免性生活,防止精液残留影响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性行为可能导致阴道内环境改变,干扰宫颈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同时要避免使用阴道冲洗剂或药物,以免掩盖真实病情。

2、保持外阴清洁

检查前24小时可用清水清洗外阴,但不要冲洗阴道内部。避免使用洗液或肥皂,防止破坏阴道正常菌群。检查当天早晨可进行简单淋浴,但不要过度清洁影响检查结果。

3、避开月经期

最佳检查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天,此时子宫内膜较薄,检查结果更准确。月经期宫颈口开放,检查可能增加感染风险。若必须经期检查,需提前告知医生并做好特殊防护。

4、穿着宽松衣物

检查当天应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进行妇科检查。避免穿连裤袜、紧身裤等复杂服饰。可携带一件外套,防止检查后着凉。

5、携带既往病历

携带既往妇科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医疗资料,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史。若有药物过敏史或特殊疾病,应提前告知医生。记录好末次月经时间等基本信息。

妇科病普查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2-3天内避免性生活和使用卫生棉条。若出现异常出血或不适应及时就医。平时应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每年定期妇科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疾病。注意个人卫生,选择棉质内裤并勤换洗,避免使用刺激性洗剂清洗外阴。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膈疝 高弓足 龟头炎 慢性附件炎 毛细血管瘤 白喉性心肌炎 甲亢性皮肤病 肺泡蛋白沉积症 急性化脓性乳突炎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