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耳鼻喉科

耳朵痒耳屎湿怎么回事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婴儿耳朵里有很多黄湿耳耳屎怎么办?

婴儿耳朵里有很多黄湿耳耳屎可通过清理外耳道、使用滴耳液、保持耳部干燥、避免自行掏挖、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黄湿耳耳屎可能与外耳道湿疹、中耳炎、耵聍分泌过多、耳道感染、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

1、清理外耳道

家长可用棉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婴儿外耳廓及耳道口可见的耳屎,避免深入耳道。若耳屎较硬,可先用生理盐水软化。操作时需固定婴儿头部防止扭动,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耳道皮肤。不建议使用棉签或挖耳工具,可能将耳屎推入更深或划伤耳道。

2、使用滴耳液

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可软化硬结耳屎,氧氟沙星滴耳液适用于合并感染的耳道。滴药时让婴儿侧卧,滴入3-5滴后保持体位5分钟,每日2-3次。用药后耳屎可能自行排出,家长需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变化,出现异常分泌物需复诊。

3、保持耳部干燥

洗澡时用防水贴保护婴儿耳朵,避免进水加重潮湿环境。哺乳后竖抱拍嗝防止奶液流入耳道。选择透气性好的帽子避免耳部出汗。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真菌,可能加重耳屎分泌或引发外耳道炎,表现为耳道红肿、异味分泌物。

4、避免自行掏挖

家长不可用发卡、挖耳勺等工具深入婴儿耳道,可能损伤鼓膜导致听力下降或引发感染。若耳屎堵塞严重影响听力或引发疼痛,需由耳鼻喉科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自行处理可能导致耳屎嵌顿,出现耳闷、耳鸣等症状。

5、及时就医

若耳屎伴有脓性分泌物、耳道红肿发热、婴儿频繁抓耳哭闹,可能提示中耳炎或外耳道感染,应及时就诊。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或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反复发作需排查过敏或免疫因素。

日常需注意婴儿耳部清洁时仅处理可见部位,避免过度干预耳道自洁功能。哺乳期母亲减少摄入易致敏食物如海鲜、坚果。选择纯棉质地的婴儿衣物和寝具,定期更换避免尘螨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因耳部不适影响睡眠或进食,出现异常及时至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引发鼓膜穿孔等并发症。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为什么耳屎是湿的?

耳屎湿的通常与遗传因素、外耳道腺体分泌旺盛或局部炎症刺激有关。主要有遗传性湿性耳垢、外耳道耵聍腺分泌过多、外耳道湿疹、外耳道真菌感染、外耳道炎等原因。

1、遗传性湿性耳垢

湿性耳垢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亚洲人群中出现概率较高。这类耳垢呈棕黄色黏稠状,含有较多脂质成分,与外耳道皮肤脱落细胞混合后形成油性分泌物。日常护理只需用棉签清洁耳廓可见部分,避免深入耳道刺激腺体分泌。

2、耵聍腺分泌过多

外耳道软骨部的耵聍腺会自然分泌淡黄色黏稠液体,当精神紧张、环境潮湿或频繁掏耳时,可能刺激腺体过度分泌。这种情况可能伴随耳道潮湿感,但无红肿疼痛。建议减少掏耳频率,洗澡后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耳道。

3、外耳道湿疹

过敏体质者接触洗发水、染发剂等化学物质后,可能引发外耳道皮肤湿疹样改变。表现为耳道潮湿伴片状脱屑,瘙痒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制剂,同时需避免抓挠刺激。

4、外耳道真菌感染

长期佩戴入耳式耳机或游泳后未及时干燥,可能诱发真菌性外耳道炎。特征为耳屎潮湿呈豆腐渣样,伴有耳闷及瘙痒。确诊后需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克霉唑溶液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通风。

5、外耳道炎

细菌感染导致的外耳道炎会使耳屎变湿并带有异味,常伴随耳痛、耳道红肿。需就医进行耳道冲洗,并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环丙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急性期避免游泳,淋浴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

日常应注意避免频繁掏耳,洗澡后及时擦干耳周水分。油性耳垢人群可每3-6个月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清理,不要自行使用挖耳工具。若耳屎潮湿伴随耳痛、听力下降或眩晕等症状,需排除中耳炎等疾病,及时进行耳内镜和听力检查。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腺体分泌,减少辛辣饮食可降低外耳道刺激风险。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朵里的耳屎很湿很油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耳朵里的耳屎很湿很油可能与遗传因素、外耳道炎症或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遗传因素导致的油性耳屎属于正常生理现象,通常表现为耳屎黏稠呈棕黄色,无瘙痒或疼痛。外耳道炎症多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伴随耳道红肿、渗出液增多等症状,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或氯霉素滴耳液抗感染治疗。皮脂腺分泌旺盛者耳屎油腻且易堆积,可能与饮食高脂或激素水平波动相关,可配合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清除。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减少辛辣油腻饮食,若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耳鼻喉科。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屎掉到了耳膜炎附近怎么办?

耳屎掉到了耳膜炎附近一般需要及时就医处理,避免自行掏挖导致感染加重。

耳屎学名为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腺体的正常分泌物,具有保护作用。当耵聍靠近鼓膜炎区域时,可能因不当掏挖刺激发炎部位,导致疼痛加剧或继发感染。此时应避免使用棉签等工具自行清理,以免将耵聍推向更深部位或损伤鼓膜。鼓膜炎患者外耳道皮肤屏障功能较弱,耵聍堆积可能滋生细菌,诱发中耳炎等并发症。若伴随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或剧烈疼痛,提示可能存在耵聍栓塞合并感染。

建议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及时到耳鼻喉科进行专业耵聍冲洗或吸引治疗。

李延忠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孩子耳朵里有耳屎怎么办??

孩子耳朵里有耳屎可通过清理外耳道、使用滴耳液、就医取出、日常护理、避免自行掏挖等方式处理。耳屎通常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灰尘堆积、耳道狭窄、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清理外耳道

家长可用湿润的棉球轻轻擦拭孩子外耳道口可见的耳屎,避免将棉签伸入耳道深处。耳屎具有保护耳道皮肤和阻挡异物的作用,过度清理可能刺激耵聍腺分泌更多耳屎。若耳屎较硬,可先用温热毛巾敷耳廓帮助软化。

2、使用滴耳液

对于硬结的耳屎,可遵医嘱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过氧化氢溶液或橄榄油等软化剂。碳酸氢钠滴耳液能分解耵聍中的角蛋白,过氧化氢溶液通过发泡作用松动耳屎。使用时将孩子头部侧卧,滴入3-5滴药液后保持体位5分钟,每日2次连续3天。

3、就医取出

若耳屎堵塞耳道引起听力下降、耳痛或耳鸣,需由耳鼻喉科医生用耵聍钩、吸引器或冲洗法取出。医生会在耳镜下观察耳屎位置,冲洗时使用37℃生理盐水避免刺激前庭器官。合并外耳道炎时可能开具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治疗。

4、日常护理

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耳道情况,洗澡后用毛巾擦干耳廓避免进水。避免让孩子频繁掏耳朵或使用耳机,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遗传性油性耳屎的孩子需更注重清洁,但每月清理不超过1次。

5、避免自行掏挖

家长不要用发卡、挖耳勺等工具自行掏挖孩子耳道,可能损伤鼓膜或外耳道皮肤引发感染。若孩子出现抓耳、摇头、听力减退等症状,可能提示耵聍栓塞,应及时就医而非强行处理。

保持孩子耳部干燥清洁是预防耳屎堆积的关键。洗澡时避免水流直接冲入耳道,洗头后及时擦干耳周。若发现耳屎呈黑褐色、伴有异味或脓液,可能提示真菌感染或中耳炎,需尽早就医。平时注意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3岁以下儿童建议每半年由专业医生检查耳道情况。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锌的海产品和坚果,有助于维持耳道皮肤健康。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脱肛 角膜溃疡 创伤性膈疝 恶性葡萄胎 结节性红斑 眶蜂窝织炎 库欣综合症 脾良性肿瘤 甲状旁腺肿瘤 结节性甲状腺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