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要少而精:化疗期间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人食量较少。因此食物选择应是高质量蛋白质,高热量食品多样交替,坚持进食,病人因呕吐食物摄入量不够时,可从静脉辅助葡萄糖、氨基酸、蛋白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医学研究证明,维生素C能增强细胞中间质功能,是阻止癌细胞生成扩散的第一道屏障。增强全身抵抗力,抑制癌细胞的增生。许多蔬菜水果,如西红柿、山楂、橙子、柠檬、大枣等,含维生素C比较丰富,应多食用。
3.少食多餐,在三餐之外可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营养丰富的食品,如巧克力,面包干,蛋类制品。进餐时避开化疗药物作用的高峰。如静脉化疗最好空腹时进餐。
4.对症调理饮食:饮食中增加一些调味品,使食物味道鲜美,增进食欲。进食后易呛食,可食少渣流食。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淋巴癌专题: http://www.fh21.com.cn/zhongliu/lb/
结肠癌复查不一定每次都需要做增强CT,具体检查方式需根据病情阶段、复发风险及医生评估结果决定。
对于术后1-2年内的早期复查或低风险患者,通常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肠镜和腹部超声等基础检查。这些检查能有效监测局部复发和肝转移,且无辐射暴露。若患者存在肠梗阻症状或超声发现异常占位,可进一步选择增强CT明确病灶血供和周围浸润情况。部分医疗机构会采用低剂量CT方案平衡辐射风险与监测需求。
对于晚期患者、既往有多发转移病史或基因检测提示高复发风险者,增强CT可能成为常规复查手段。这类患者需每2-3个月通过增强CT评估腹膜后淋巴结、远处器官的微转移灶,尤其是准备进行靶向治疗前必须通过增强影像确认病灶活性。磁共振成像在肝转移监测中可替代CT,但肺部检查仍以CT为主。
结肠癌复查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术后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但要坚持散步等低强度活动,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所有影像学检查都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项目或延长复查间隔。
结肠癌病人化疗次数不一定要6次,具体次数需根据病情分期、化疗方案及个体耐受性决定。化疗方案通常由肿瘤科医生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复发风险等因素综合制定。
对于早期结肠癌患者,若术后病理显示无淋巴结转移且切缘阴性,可能无须辅助化疗或仅需4-6个周期。此时化疗目的为清除潜在残留癌细胞,降低复发概率。常用方案如卡培他滨片单药口服或奥沙利铂注射液联合卡培他滨片的双药方案,需结合患者体能状态调整周期数。部分低危患者可能通过3-4个周期达到治疗目标。
中晚期患者若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微转移灶,通常需要6-8个周期甚至更长时间化疗。这类患者采用FOLFOX或CAPEOX等三药联合方案概率较高,需通过影像学评估动态调整疗程。部分患者因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可能需减量或提前终止化疗。新辅助化疗患者术前已完成部分周期,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仅需补充至总周期数。
结肠癌化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与肝肾功能,出现严重黏膜炎或手足综合征时应及时对症处理。饮食上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蒸蛋,避免生冷刺激。每日记录排便性状与体重变化,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维持体能。完成化疗后仍需按医嘱定期复查肠镜与肿瘤标志物,早期发现复发迹象。
肾结石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饮水量、控制体重、适度运动以及定期复查。肾结石可能与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患者需通过综合管理降低复发风险。
1、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的摄入,限制动物蛋白和钠盐的过量摄取。适当增加柑橘类水果的摄入有助于增加尿枸橼酸含量,抑制结石形成。合并高尿酸血症者需避免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
2、增加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000-3000毫升,保持尿液颜色呈淡黄色为宜。可交替饮用纯净水与柠檬水,但需避免浓茶、咖啡等可能促进脱水的饮品。夜间排尿后应补充适量水分以防止尿液过度浓缩。
3、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尿钙和尿酸的排泄,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将体重指数维持在18.5-24之间。减重速度不宜过快,每周减重0.5-1公斤为宜,避免快速减重导致尿酸水平波动。
4、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持续30-45分钟。运动可促进小结石排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脱水。久坐人群应每小时起身活动,改善泌尿系统循环。
5、定期复查每3-6个月进行泌尿系统超声和尿液检查,监测结石复发情况。既往有感染性结石者需定期尿培养。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24小时尿液成分分析。
肾结石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保持饮食日记记录液体和食物摄入情况。夏季或高温环境需额外增加500-800毫升饮水量。烹饪时可用香草替代部分食盐,选择低脂乳制品作为钙源。避免长时间憋尿,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以防夜尿影响睡眠。若需服用钙剂或维生素D补充剂,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基孔肯雅热后更容易出现后遗症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以及孕妇。
老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病毒的清除能力较弱,可能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增加关节疼痛等后遗症的风险。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其基础疾病可能加重病毒感染后的组织损伤,延长恢复时间。孕妇在感染后可能因激素变化和免疫调节异常,导致病毒清除延迟,影响胎儿发育或自身健康。这些人群的关节、肌肉或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更久,表现为持续性关节肿胀、晨僵或乏力。
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均衡饮食以增强免疫力,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复查。
手足口病疫苗无须每年接种,通常接种2剂次即可完成基础免疫程序。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接种2剂次,两剂间隔1个月。该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建议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获得最佳保护效果。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持续较长时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需要加强免疫。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低热等轻微反应,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接种时应确保儿童无发热、急性疾病等禁忌证,有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需咨询
接种后需观察30分钟,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