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是指主动随意运动的无力或不能。因脑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是偏瘫、或单肢瘫、以及两次发作累及双侧肢体瘫痪。病人常伴语言障碍,因球麻痹常有呛咳,或某种程度的智力下降。
对病人须加强护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l)做好心理护理:重视向病人做思想工作。因瘫痪给病人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须鼓励病人树立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既来之,则安之”,要求其克服困难,艰苦锻炼,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配合,尽早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
(2)保持肢体功能位置:瘫痪肢体的手指关节应伸展、稍屈曲,手中可放一卷海绵切;肘关节微屈,上胶肩关节稍外展,避免关节内收,伸髋、伸膝关节;为了防止足下垂、使踝关节稍背屈;为防止下胶外旋,在外侧部可放沙袋或其他自制支撑物。
(3)活动瘫痪肢体:可防肢体挛缩、畸形,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及坐起、站立、步行锻炼。
(4)预防并发症:因瘫痪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局部血管神经营养差,若压迫时间较长,容易发生压迫性溃疡——褥疮。故应注意变换体位,通常每2小时翻1次身,对被压红的部位轻轻按摩,也可用红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环。床铺要干燥平整,并保持好个人卫生,可以擦浴,但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应用热水袋或洗浴时水温要适当,防止皮肤烫伤。在翻身时座适当叩击背部,鼓励咳痰,以防坠积性肺炎。要有足够人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选择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营养。养成排便习惯,防止大便秘结。在早饭前给l杯热饮料(根据习惯可采用热开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肠蠕动增加而刺激直肠的排便反射。为了促进排便,还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有上,转向左上腹,再转向左下腹。反复按摩5-10次,促进结肠内上端内容物往下蠕动,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时,可用甘油栓或中药。如用番泻叶冲水饮用,仍然不能解决排便时,应予灌肠。有尿潞留或尿失禁而又须保持会阴部清洁时,应放置导尿管,须严格执行灭菌术,预防泌尿系感染。
(5)生活自理和职业训练:瘫痪有好转时,应逐步锻炼日常生活技能,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共同给予正确指导和热情帮助,鼓励患者凡是个人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方面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完成,如脱穿衣服、洗脸、吃饭等;对有可能做病前的工作者,可逐步进行适应性锻炼。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脑瘫专题:http://www.fh21.com.cn/sjk/nt/
脑梗引起肢体乏力的原因主要有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传导通路受损、脑水肿压迫、炎症反应损伤、肌肉代谢异常等。脑梗即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坏死,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
1、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梗发生时,病变区域的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缺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在缺氧状态下无法正常行使功能,导致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无力。这种情况在急性期尤为明显,随着缺血时间延长,细胞损伤可能不可逆。
2、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大脑皮层运动区或皮质脊髓束等运动传导通路受到梗死灶破坏时,运动指令无法有效传递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这种传导中断可表现为中枢性瘫痪,特点是肌张力增高但肌力下降。常见于内囊、脑干等关键传导通路受累。
3、脑水肿压迫脑梗急性期常伴随血管源性脑水肿,水肿组织体积增大可压迫周围正常脑组织。当水肿影响到运动皮层或传导束时,即使这些区域未直接梗死,也可能出现暂时性肢体乏力。这种情况多在发病后2-3天达到高峰。
4、炎症反应损伤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可加重神经组织损伤。这些炎症因子可能影响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突功能,间接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炎症反应通常在发病后数小时开始,持续数天至数周。
5、肌肉代谢异常长期肢体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肌浆网功能异常。这种继发性改变会加重乏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卧床可能引起静脉回流减少,进一步影响肌肉代谢。
脑梗后肢体乏力的康复需要综合干预。急性期过后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方法预防肌肉萎缩。恢复期可进行渐进性抗阻训练改善肌力,配合平衡训练提高运动控制能力。饮食上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有助于肌肉合成,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可支持神经修复。心理疏导也很重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坚持长期功能锻炼。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根据恢复阶段调整康复方案。
肢体肿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肿胀、中度肿胀和重度肿胀三个等级,具体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肿胀范围、皮肤张力变化、伴随症状及功能影响程度。
1、轻度肿胀轻度肿胀表现为局部皮肤轻微隆起,按压后出现短暂凹陷,通常在30秒内恢复。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也可能由轻微扭伤、过敏反应或蚊虫叮咬引起。此时肢体活动基本不受限,皮肤温度与颜色正常,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或穿戴弹力袜缓解。若48小时内无改善或出现疼痛加重,需警惕深静脉血栓等病理性因素。
2、中度肿胀中度肿胀时肢体周径明显增粗,按压凹陷持续1-2分钟恢复,皮肤发亮且张力增高。多见于淋巴回流障碍、心力衰竭或肾脏疾病导致的体液潴留,也可能与严重软组织损伤、低蛋白血症相关。常伴随紧绷感、关节活动受限,夜间可能出现胀痛。需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及血管超声检查,治疗需结合利尿剂如呋塞米片、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地奥司明片等医疗干预。
3、重度肿胀重度肿胀表现为肢体极度膨隆,按压凹陷超过3分钟不恢复,皮肤出现水疱或紫绀。常见于深静脉血栓急性期、严重低蛋白血症或脓毒症等危急情况,可能伴随剧烈疼痛、感觉异常及远端动脉搏动减弱。需紧急处理原发病,如抗凝治疗使用利伐沙班片、手术取栓或血浆输注等。长期重度肿胀可导致筋膜室综合征、皮肤溃疡等不可逆损伤。
日常护理中应避免高盐饮食,控制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5克,适度运动促进淋巴回流。睡眠时抬高患肢15-20厘米,定期监测腿围变化。若肿胀持续进展或伴随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肺栓塞等并发症。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足部肿胀可能诱发的感染风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帕金森病晚期不一定会瘫痪,但可能出现严重运动障碍。帕金森病晚期症状主要有运动迟缓、肌强直加重、平衡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认知功能下降等。
1、运动迟缓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动作启动困难,完成日常活动需要更长时间。面部表情减少形成面具脸,写字变小称为小写症,步态拖曳且步幅缩短。这种运动迟缓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有关,可通过复方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改善。
2、肌强直加重晚期患者肢体和躯干肌肉持续僵硬,呈现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这种肌强直可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但通过规律服用苯海索、金刚烷胺等药物配合康复训练,仍能维持部分活动能力。
3、平衡障碍姿势反射受损导致容易跌倒,转身时步态冻结现象明显。患者可能需借助助行器移动,但通过平衡训练、环境改造等措施,多数能保持基本移动功能,不会完全丧失行动能力。
4、自主神经紊乱晚期常见便秘、排尿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自主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影响活动耐力,但通过调整饮食、使用通便药物、穿弹力袜等非药物干预,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瘫痪。
5、认知功能下降部分患者晚期合并痴呆,表现为执行功能减退、视空间障碍等。虽然认知下降会影响运动协调性,但通过多奈哌齐等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仍能保留基础生活能力。
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应坚持规范用药如复方左旋多巴制剂,配合物理治疗维持关节活动度。饮食需保证充足膳食纤维和水分预防便秘,适当进行太极拳等平衡训练。家属需做好居家防跌倒改造,定期评估吞咽功能。虽然疾病进展难以逆转,但综合管理能最大限度保持生活质量,避免过早丧失行动能力。
脊髓受压后瘫痪的时间从数小时到数年不等,主要取决于受压程度、病因进展速度及是否及时干预。脊髓受压的瘫痪风险与压迫持续时间、压迫部位、神经损伤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脊髓受压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肢体麻木或肌力下降,此时及时解除压迫可完全避免瘫痪。急性压迫如外伤性椎体骨折、硬膜外血肿等可在数小时内导致瘫痪,需紧急手术减压。慢性压迫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通常进展缓慢,可能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出现不可逆瘫痪,但部分患者在轻微外伤后可能突发瘫痪。
肿瘤压迫导致的瘫痪时间差异较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可能数年才引起症状;恶性肿瘤或转移瘤可能在数周内快速进展。感染性病变如脊柱结核、硬膜外脓肿等可在数日至数周内造成瘫痪,需结合抗感染治疗与手术干预。血管性因素如脊髓梗死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导致永久性瘫痪,而血管畸形可能反复出现短暂性瘫痪症状。
出现脊髓受压症状应立即制动并就医,避免剧烈活动加重损伤。治疗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压迫原因,手术解除压迫的黄金时间窗为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术后需长期康复训练恢复神经功能,日常注意避免跌倒、搬运重物等危险行为,定期复查监测脊髓功能状态。营养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摄入,维持神经修复所需物质基础。
脑梗塞导致的半身瘫痪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改善症状,但完全恢复的可能性与脑损伤程度和康复干预时机密切相关。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康复训练、手术干预等。
1、溶栓治疗发病4.5小时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恢复血流的关键措施,可减少神经细胞坏死。需严格排除出血风险后使用,超过时间窗可能采用尿激酶等药物。溶栓后需监测凝血功能,警惕血管再通后出血转化。
2、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抗治疗能预防血栓扩展,单用阿司匹林适用于长期二级预防。用药期间须观察消化道出血倾向,严重狭窄患者可能需联合替格瑞洛。
3、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保护缺血半暗带,丁苯酞能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支代偿。需注意丁苯酞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联合胞磷胆碱可增强神经修复效果。
4、康复训练发病后24-48小时生命体征稳定即开始床边被动关节活动,2周后转入专业康复科进行运动再学习训练。结合经颅磁刺激和减重步态训练能重塑运动神经网络。
5、手术干预大面积梗死伴脑疝需去骨瓣减压,颈动脉狭窄超过70%可行内膜剥脱术或支架置入。发病6小时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可考虑机械取栓,后循环梗死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
急性期后持续进行至少6个月的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改善肌张力、功能性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虚拟现实技术增强运动控制。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预防高血压复发,补充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家属应学习良肢位摆放技术,定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注意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接受功能障碍,建立现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建议每3个月复查头颅CT评估脑组织代偿情况,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