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1.低脂、少纤维。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常会使腹泻症状加重,因此患者不应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纤维食物,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鱼、虾、蛋及豆类制品等,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2.慢性肠炎患者如伴有脱水现象时,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3.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4.慢性肠炎病人多半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5.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现介绍几款有止泻作用的药粥,患者不妨一试。
大蒜粥:取大蒜30克,去皮,切碎末,粳米100克加水1000毫升煮粥,早、晚温服,有止痢、止泻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遵循低纤维、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避免刺激性食物,主要注意事项包括避免粗纤维食物、限制乳制品摄入、选择低脂蛋白质、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少食多餐。
1、避免粗纤维食物:
粗纤维食物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加重炎症,急性期应避免全谷物、坚果、种子类及生硬蔬菜。缓解期可尝试少量去皮煮软的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泥、南瓜泥。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每日控制在10-15克,优先选择可溶性纤维如燕麦、香蕉。
2、限制乳制品摄入:
约60%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可能诱发腹胀腹泻。发作期需完全回避鲜奶、冰淇淋等,缓解期可尝试低乳糖酸奶或硬质奶酪。钙质补充可转向豆腐、深绿色蔬菜,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钙剂。
3、选择低脂蛋白质:
高脂饮食会加剧肠道蠕动,推荐蒸煮方式的鱼类、鸡胸肉、蛋清等优质蛋白。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3次,加工肉制品含亚硝酸盐需严格禁止。蛋白质每日摄入量按每公斤体重1-1.2克计算。
4、补充水分电解质:
腹泻会导致钾钠流失,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饮用淡盐水、椰子水或口服补液盐。严重腹泻时需监测血电解质,必要时静脉补充。镁元素可通过小米粥、嫩豆腐补充。
5、少食多餐原则:
将三餐拆分为5-6餐,每餐控制在200-300克。食物温度保持40℃左右,避免过烫或冰冷。进食时充分咀嚼,餐后保持坐姿30分钟。夜间加餐可选择藕粉、米糊等流质食物。
患者需建立饮食日记记录食物耐受情况,急性发作期推荐采用要素饮食或肠内营养制剂。长期贫血者需增加含铁食物如鸭血、猪肝的摄入,合并骨质疏松时每日晒太阳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严格避免油炸、烧烤及辛辣调料。营养师定期评估体重、白蛋白等指标,及时调整膳食方案。
儿童过敏性肠炎需严格规避过敏原,饮食管理重点包括回避易过敏食物、选择低敏替代品、保证营养均衡、注意烹饪方式、分阶段引入新食物。
1、回避易过敏:
牛奶、鸡蛋、大豆、小麦、坚果及海鲜是常见高致敏食物,需通过食物日记和过敏原检测明确触发因素。急性期需完全回避致敏食物至少4-6周,后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口服食物激发试验。部分患儿可能对特定食物添加剂如苯甲酸钠敏感,需仔细查看预包装食品成分表。
2、低敏替代:
牛奶蛋白过敏者可选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粉,小麦过敏可用大米粉、荞麦粉替代。优质蛋白质可选择禽类瘦肉,蔬菜优先选用南瓜、胡萝卜等低纤维品种。注意补充钙、维生素D等易缺乏营养素,必要时在营养师指导下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3、营养均衡:
每日需保证足够热量供给,按每公斤体重100-120千卡计算。蛋白质摄入量维持在每公斤体重2-3克,优先选择生物价高的动物蛋白。碳水化合物以易消化的米粥、软面条为主,脂肪选择中链脂肪酸含量高的椰子油等。注意补充锌、铁等微量元素促进肠黏膜修复。
4、烹饪方式:
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油炸、烧烤等高温加工。食材需充分煮至软烂,蔬菜建议去皮去籽后烹调。新引入食物应从10克左右开始尝试,连续观察3-5天无反应再增量。制作过程注意厨具交叉污染,过敏患儿餐具建议单独消毒存放。
5、阶段引入:
症状稳定4周后可尝试阶梯式食物引入,每3天增加一种新食物。优先引入致敏性较低的苹果、梨等水果,随后尝试淡水鱼类。引入期间密切观察排便性状、皮肤反应及呼吸道症状。建议在上午进行新食物尝试,便于出现过敏反应时及时就医处理。
患儿日常饮食应建立详细记录表,包括进食时间、食物种类、摄入量及后续反应。家长需学习阅读食品标签,警惕隐藏过敏原如乳清蛋白、麸质等。外出就餐时主动告知餐厅过敏信息,携带应急抗过敏药物。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增长曲线,每3-6个月复查过敏原及营养状况,由儿科医生和临床营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适当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平衡,但需选择不含过敏原的菌株。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饮食护理需兼顾营养补充与肠道保护,主要通过低渣饮食、分餐制、蛋白质补充、避免刺激性食物、监测个体耐受性等方式实现。
1、低渣饮食:
选择精细米面、嫩叶蔬菜等低纤维食物,减少肠道机械性刺激。急性期可暂时采用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慢性缓解期逐步添加少量可溶性膳食纤维,如苹果泥、燕麦片,每日纤维摄入量控制在10克以内。
2、分餐制:
采用每日5-6次少量进餐模式,单次食量不超过200毫升。分次进食可降低肠道负担,避免肠腔扩张诱发腹痛。建议固定进餐时间,餐后保持30分钟坐位姿势,促进消化吸收。
3、蛋白质补充:
优先选择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蒸蛋羹、嫩豆腐、鳕鱼等,每日摄入量按1.2-1.5克/公斤体重计算。合并低蛋白血症时可添加乳清蛋白粉,但需排除乳糖不耐受情况。避免油炸、烟熏等加工方式。
4、避免刺激物:
严格禁食辣椒、酒精、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慎用产气食物如豆类、洋葱,限制高脂食物摄入。烹调方式以蒸煮炖为主,禁用煎炸。注意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加重肠道损伤。
5、个体化调整:
建立饮食日记记录食物耐受情况,对引发腹胀、腹泻的食物及时剔除。活动期患者可能需要暂时限制乳制品,缓解期可尝试少量酸奶补充益生菌。贫血患者需增加血红素铁摄入,如鸭血、瘦肉。
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和营养指标,急性发作期配合肠内营养支持。日常可尝试蒸山药、焦米粥等健脾食疗方,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长期饮食管理需与主治医师、营养师保持沟通,根据病情变化动态调整膳食方案,必要时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和营养评估。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