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偏头痛与3个基因变异有关。
美国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对超过2.3万名妇女的基因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妇女中有5000多人患有偏头痛。在这份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研究人员在约30亿个人类基因碱基对中,找出了具有关联性的序列。
结果显示,偏头痛患者的3个基因较常出现变异,这3个基因分别为TRPM8、LRP1和PRDM16。如果被调查女性上述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异,她们患偏头痛的几率会提高10%至15%。
据研究者介绍,TRPM8基因控制着人们对寒冷和疼痛的敏感程度,LRP1基因负责向神经元传递信号。PRDM16基因能够调控肌肉脂肪代谢,其与偏头痛的相关性正在研究中。
基因和发病机制多大程度相关,还有待基础与临床观察
“致病基因找到了,我的偏头痛除根有戏了。”美国最新研究发现“偏头痛与3个基因变异有关”,这让深受偏头痛困扰20多年的王阿姨看到了希望。
像王阿姨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8—65岁人群中偏头痛患病率已高达9.3%,相当于几乎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偏头痛,且一半偏头痛患者由于症状严重而影响工作或学习。
那么,偏头痛与这3个基因究竟有多大关系?造成偏头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平时应如何预防和治疗偏头痛?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李舜伟和北京天坛医院副主任医师窦林森。
“找到基因不等于找到病因”
“找到基因不等于找到病因”。当记者跟李舜伟说起美国研究人员的发现时,这位有着神经科从医50多年经验的老专家连连摆手:“目前国际上公认对偏头痛有影响的基因已超过了20个,但尚未解决疾病的全部问题,而且基因和发病机制在多大程度上相关,还有待将来的基础与临床的观察。”
据了解,在头痛门诊患者中,大约66%是偏头痛。其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声、光刺激或日常活动可加重,安静、休息可缓解。
李舜伟说,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的神经血管病。有关偏头痛的发病机理有若干种解释,如血管学说、神经学说和神经血管学说等。其中比较公认的解释是偏头痛源于脑干的三叉神经。简单地说,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外界刺激因素,刺激了脑干内的三叉神经,导致脑膜血管收缩和扩张,另一方面,三叉神经末端分泌特殊递质,引起神经的无菌性炎症,从而触发头痛。
“鉴于上述共识,现在国内外专家认为治疗的重点是脑干中的三叉神经,如果能把三叉神经的致病原因这一块控制好了,偏头痛就会减轻了,不过并不是治愈,因为到现在为止,真正的病因尚未搞清楚。”李舜伟说。
他说,美国研究者发现寒冷和疼痛的敏感程度的TRPM8基因,是基于患者在偏头疼发作时,怕光、怕吵,实际这是由于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了,如果可以降低或控制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就会减轻患者偏头痛的程度。而负责向神经元传递信号LRP1基因,是基于把疼痛的刺激信号阻断,即疼痛信号从脑干向大脑的传导被阻断,结果大脑皮层就不易感受到疼痛。但对于美国研究人员所宣称的“偏头痛与能够调控肌肉脂肪代谢的PRDM16基因有关”,他觉得“好像没有科学道理”。
而同样有着几十年神经内科从业经验的窦林森则认为,PRDM16基因影响头痛,是因为这种基因与颈源性头痛有关系,头部的肌肉紧张时可使其内部的血管处于紧张状态,形成循环障碍,引起头痛。
“目前普遍认为由于偏头痛有1/4—1/3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因此和遗传基因一定相关。但是跟哪些基因肯定有关,目前还不能确定。”李舜伟说。
“平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虽然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不详,但是可以确定诱发偏头痛的原因包括:性格因素、激素水平(如有些女性患者的偏头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生活不规律、饮食辛辣等等。”窦林森说。
窦林森告诉记者,有些人在年轻时偏头痛经常发作,而到了更年期以后,由于激素水平的下降,70%—80%的患者会自然痊愈,然而也有少部分患者由于激素分泌的内环境发生变化,偏头痛会加重。
此外,偏头痛更“青睐”工作压力大的女性朋友。据统计,女性患偏头痛的可能性是男性的3倍。李舜伟解释说,这与女性激素的波动有关。研究表明,有偏头痛的女性中大约近2/5的人都曾在月经期前后发病,而在妊娠期减轻或消失。
窦林森说,预防偏头痛和降低发病率,主要是从饮食习惯、作息规律以及心理方面进行调整。在饮食方面,尽量避免食用巧克力、奶酪、酒精、烟熏的火腿、香肠、酱油、味精等食物;在作息方面,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同时,偏头痛也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那些长期工作紧张、心理压力无法缓解的人,容易得偏头痛,应学会自我调节。电闪雷鸣等天气变化同样可诱发偏头痛发作,要注意防避这些影响。
“如果家族中有偏头痛患者,则更应该在生活上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此外,对那些发作频繁(每月发作2次以上)或发作程度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预防性治疗更为重要。”李舜伟说。
目前,临床上针对偏头痛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通过一些药物来减少头疼的次数,减轻头疼的程度,以及降低对头疼的恐惧。
他告诉记者,大多偏头痛是有先兆的,一旦出现看东西发花、有水波纹、怕噪音等先兆,通过服用预防性治疗药物,可以有效地降低发作频率,减轻发作程度以及对脑功能的损害。
“不能强忍,更不能滥用止痛药”
“偏头痛疼起来头都要炸了!”王阿姨告诉记者,“我去过很多大医院做过脑电图和CT,都没看出什么问题,就没太当回事,每次头痛来袭时就强忍着,实在扛不过去就吃止痛药。”每次都是强忍疼痛,发作厉害的时候就靠止痛药缓解。
专家指出,目前大多数患者对偏头痛认识上存在很大误区,只把偏头痛当作一种症状而非疾病进行治疗,发作厉害的时候就靠止痛药缓解。患者不但病情得不到改善,还会加重病情,产生药物依赖,演变成服药过量性头痛。
“有些病人头痛发作时,一天吃超过8片的止痛药,连续1—2个月后,就成瘾了。”李舜伟说,病人自行盲目服药容易导致服药过量性头痛,致使病人头痛每天发作,形成恶性循环。目前约有30%以上的病人,偏头痛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结果造成治疗难度的加大。
事实上,除了疼痛本身外,偏头痛还可引起一些并发症。记者从刚刚落幕的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和西安杨森联合举办的“远离头痛,让爱先行”大型偏头痛患者关爱行动中获悉,多项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发生脑梗和心绞痛等疾病的风险均高于正常人。此外,偏头痛还会导致脑白质病变,引起认知功能、记忆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健康报告中,将严重的偏头痛列为与痴呆、四肢瘫痪相同的重大致残性慢性病。
为此,两位专家提醒偏头痛患者,特别是发作频繁的、发作程度严重的患者,应到专业医生处接受规范的治疗指导,才能既有效控制头痛症状,又能减少药物过度应用的风险。
对此,他们建议病人一旦被诊断为偏头痛,除了一般性的预防措施外,更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以免影响偏头痛的治疗。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偏头痛专题:http://www.fh21.com.cn/sjk/ptt/
间歇性偏头痛可能由遗传因素、激素水平波动、睡眠紊乱、精神压力、脑血管异常等原因引起。偏头痛发作时通常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1、遗传因素约半数偏头痛患者存在家族史,特定基因突变可能导致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敏感性增高。这类患者需注意记录发作诱因,避免接触已知触发因素。日常可尝试冷敷额头、保持环境安静等非药物缓解方式。
2、激素水平波动女性月经期雌激素水平下降易诱发偏头痛,部分人群在排卵期或妊娠期也会出现症状变化。这类波动性头痛通常持续2-3天,建议经期前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镁剂可能有助于预防发作。
3、睡眠紊乱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度均可触发偏头痛机制,与下丘脑生物钟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维持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睡前减少蓝光暴露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发作频率。
4、精神压力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致痛物质释放,引发血管异常扩张。认知行为疗法、深呼吸训练等减压方式可降低发作概率,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或曲普坦类药物。
5、脑血管异常脑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或卵圆孔未闭等结构性异常可能导致脑血流紊乱。这类患者可能出现视觉先兆症状,需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氟桂利嗪、丙戊酸钠等预防性药物。
偏头痛患者应建立头痛日记记录发作模式,避免摄入含酪胺食物如奶酪、巧克力。规律进行有氧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发作期可选择安静黑暗环境休息。若每月发作超过4次或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需及时神经内科就诊评估预防性治疗方案。
白带颜色发黄可能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因素有关。白带发黄通常由生殖系统感染、激素变化、卫生习惯不良、免疫力下降、异物刺激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症状及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 阴道炎阴道炎是导致白带发黄的常见原因,多由念珠菌、加德纳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患者常伴有外阴瘙痒、灼热感,白带可能呈现黄色豆腐渣状或稀薄泡沫样。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栓,或抗生素如甲硝唑。日常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
2. 宫颈炎宫颈炎多由淋球菌、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导致,表现为黄色脓性白带增多,可能伴有性交后出血。急性期需使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等抗生素治疗,慢性宫颈炎可配合保妇康栓等中成药。建议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避免不洁性行为。
3. 盆腔炎盆腔炎引发的白带发黄多伴随下腹坠痛、发热等症状,常见病原体包括厌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治疗需联合使用头孢曲松、多西环素等广谱抗生素,严重者需住院静脉给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盆浴和性生活。
4. 滴虫性阴道炎滴虫感染会导致大量黄绿色泡沫状白带,伴有明显异味和外阴刺激症状。确诊后需口服甲硝唑片治疗,性伴侣需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治疗期间避免游泳、泡温泉等公共水域活动,勤换洗消毒内裤。
5. 细菌性阴道病阴道菌群失调时,加德纳菌过度繁殖可导致灰白色或黄色均质白带,伴有鱼腥臭味。可选用甲硝唑阴道凝胶或克林霉素软膏局部用药,配合口服益生菌调节微生态平衡。避免过度阴道冲洗,减少糖分摄入有助于预防复发。
出现白带发黄需及时就医进行白带常规、病原体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日常应注意会阴部清洁,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避免使用含香精的卫生用品。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适当补充含乳酸菌的发酵乳制品有助于维持阴道微环境平衡。月经期需勤换卫生巾,避免长时间使用护垫造成局部潮湿。若伴有腹痛、发热等全身症状,或治疗后症状无改善,需进一步排查输卵管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可能。
偏头痛的预防措施主要有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诱发因素、规律用药、心理干预、物理治疗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预防措施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
1、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预防偏头痛发作,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入睡和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或睡眠不足。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和改善血液循环。饮食方面应定时定量,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2、避免诱发因素记录头痛日记有助于识别个人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强光刺激、噪音、气味变化、天气变化等环境因素。某些食物如巧克力、奶酪、酒精、咖啡因等也可能诱发偏头痛。女性患者需注意月经周期与头痛发作的关系,必要时可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3、规律用药对于频繁发作的偏头痛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常用预防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米替林、托吡酯等。这些药物需要长期规律服用才能发挥预防效果。用药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不良反应。不得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突然停药。
4、心理干预心理压力是偏头痛的常见诱因,学习压力管理技巧有助于预防发作。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疼痛的负面认知。放松训练如渐进性肌肉放松、深呼吸练习等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建立健康的心理应对机制。
5、物理治疗针灸治疗可能对部分偏头痛患者有预防作用,需由专业中医师操作。经皮神经电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物理治疗方法,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颈部肌肉放松按摩有助于缓解紧张性头痛成分。生物反馈疗法通过训练患者自主控制生理指标来预防头痛发作。
偏头痛患者平时应注意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上宜清淡,多摄入富含镁的食物如坚果、全谷物等。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头部。定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和缓解压力。如头痛发作频率增加或程度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预防方案。
龙凤胎是否有遗传基因主要取决于受精卵的形成方式,同卵双胞胎通常无遗传关联,异卵双胞胎可能受家族遗传因素影响。
同卵双胞胎由单一受精卵分裂形成,基因完全相同,性别必然一致,因此龙凤胎不属于同卵双胞胎。其形成与遗传基因无关,而是受精卵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随机分裂的结果。这种情况约占所有双胞胎的三分之一,发生概率相对稳定,不受父母基因影响。
异卵双胞胎由两个独立受精卵同时发育形成,可能产生不同性别的龙凤胎。有研究表明,异卵双胞胎的发生概率存在家族聚集性,若母系家族有双胞胎生育史,后代出现异卵双胞胎的概率可能略有提升。这种遗传倾向可能与促排卵激素水平或卵巢对激素的敏感性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备孕期间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营养有助于维持正常激素水平,避免接触生殖毒性物质。若家族有双胞胎史且希望生育双胞胎,可咨询生殖医学科医生评估个体情况,但需注意自然受孕中双胞胎形成具有随机性,不建议过度干预。
肝区隐痛可能由脂肪肝、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肝囊肿等原因引起。肝区隐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可能伴随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
1、脂肪肝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引起的病变,可能与长期饮酒、肥胖、高脂饮食等因素有关。轻度脂肪肝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肝区隐痛、腹胀等表现。治疗上需调整生活方式,如戒酒、控制体重、低脂饮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宾、甘草酸二铵等。
2、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感染导致,常见类型包括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性肝炎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肝区隐痛、黄疸、恶心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毒类型选择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同时配合保肝治疗。患者应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
3、胆囊炎胆囊炎是胆囊的炎症性疾病,多与胆结石有关。胆囊炎发作时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可能放射至右肩背部,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急性期需禁食,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慢性胆囊炎患者需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
4、胆结石胆结石是胆汁成分沉积形成的固体物质,可阻塞胆道引起胆绞痛。胆结石导致的疼痛多为阵发性剧痛,但也可表现为持续性隐痛。无症状胆结石可观察,反复发作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平时应规律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食物。
5、肝囊肿肝囊肿是肝脏内的良性囊性病变,多为先天性。小囊肿通常无症状,较大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引起肝区隐痛、腹胀。无症状小囊肿无需治疗,巨大囊肿或有并发症时可考虑穿刺抽液或手术切除。患者应避免腹部外伤,定期复查超声。
肝区隐痛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高脂肪饮食。建议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戒酒对肝脏健康尤为重要。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完善超声、肝功能等检查,明确诊断后接受针对性治疗。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也有助于肝脏健康。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