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 冠心病

心梗属于冠心病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急性心梗是突然得的吗?
急性心梗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导致的急性发作。治疗急性心梗需要立即就医,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同时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 1、急性心梗的发病机制复杂,通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内壁逐渐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血流减少。当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心肌缺血坏死,引发急性心梗。 2、遗传因素在急性心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患急性心梗的风险显著增加。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脂质代谢、血管功能和凝血系统,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3、环境因素也是急性心梗的重要诱因。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吸烟、二手烟等有害环境中,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4、生理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是急性心梗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荷,损伤血管内皮;高血脂会导致脂质沉积,形成斑块;糖尿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代谢。 5、外伤和剧烈运动也可能诱发急性心梗。严重外伤或剧烈运动时,心脏负荷急剧增加,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梗。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也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急性心梗。 6、病理因素如感染、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增加急性心梗的风险。感染和炎症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导致血管炎症,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7、治疗急性心梗需要立即就医,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减少血栓形成,降低心脏负荷。介入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恢复血流。外科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通过搭桥绕过狭窄或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 8、控制危险因素是预防急性心梗的关键。健康饮食如低盐、低脂、高纤维,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戒烟限酒,减少有害物质对血管的损伤;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急性心梗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预防和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立即就医、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同时控制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控制相关疾病。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急性心梗危险期是多长?
急性心梗的危险期通常为发病后的48小时内,及时就医和规范治疗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危险期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1、急性心梗的危险期主要集中在发病后的48小时内。这段时间内,心肌细胞处于缺血和坏死的动态过程中,心脏功能极不稳定,容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导致猝死。同时,心肌大面积坏死可能引发急性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病情。 2、危险期的长短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年轻患者、既往无心脏病史者、梗死面积较小者,危险期可能相对较短;而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梗死面积较大者,危险期可能延长至72小时甚至更久。是否及时接受再灌注治疗也会影响危险期的持续时间。 3、在危险期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医护人员会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评估心肌损伤程度,并根据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扩冠等药物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或临时起搏器等辅助装置。 4、危险期过后,患者进入恢复期,但仍需警惕再梗死的风险。恢复期治疗包括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服药等。患者应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心脏功能恢复情况。 急性心梗的危险期虽然短暂,但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一旦出现胸痛、胸闷、气促等疑似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接受治疗。即使度过危险期,患者仍需长期管理,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心肌梗死后冠脉再通的最佳时期?
心肌梗死后冠脉再通的最佳时期是在发病后的12小时内,越早进行再通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再通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损伤,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1、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可以防止血栓扩大。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可以溶解血栓,恢复血流。 2、介入治疗是心肌梗死急性期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通过导管将球囊或支架送入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扩张血管,恢复血流。PCI的最佳时机是在发病后的90分钟内,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3、外科手术是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另一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CABG通过移植血管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或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心肌梗死后冠脉再通的最佳时期是在发病后的12小时内,越早进行再通治疗,效果越好。早期再通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损伤,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心肌梗死预后的关键,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心梗的前兆是什么?
心梗的前兆主要包括胸痛、气短、恶心等,及时识别并就医是关键。心梗前兆的出现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密切相关,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治疗需结合药物、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 1、胸痛是心梗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部压迫感或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这种疼痛往往持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能缓解。如果胸痛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需警惕心梗风险。 2、气短或呼吸困难也是心梗前兆之一,尤其在活动后或夜间平卧时加重。这是由于心脏功能下降,导致肺部充血,影响正常呼吸。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心脏检查。 3、恶心、呕吐或上腹部不适可能是心梗的非典型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胃肠道问题。心梗引起的恶心通常伴随其他心脏症状,如胸痛或出汗,需结合心电图和血液检查明确诊断。 4、冷汗、头晕或意识模糊可能提示心梗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心脏供血不足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这些症状。若伴随胸痛或气短,应立即就医。 5、心律失常或心悸也可能是心梗前兆,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心律失常会增加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需通过心电图监测明确原因。 治疗心梗前兆需结合具体症状和病因。药物治疗包括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可缓解症状并预防病情恶化。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适用于严重血管狭窄患者。生活方式调整包括戒烟、控制体重、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心梗风险。 心梗前兆的识别和及时干预至关重要,胸痛、气短、恶心等症状需引起重视,结合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预防心梗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心梗为什么不能躺下?
心梗发作时不宜躺下,因为平躺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病情加重。建议患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减少心脏压力,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专业医疗救助。 1、心梗发作时,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细胞缺氧,平躺会导致血液回流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引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半卧位或坐位有助于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负担,缓解症状。 2、心梗患者应避免剧烈活动,但保持适当体位有助于缓解不适。半卧位可以减少胸腔压力,改善呼吸,同时有助于血液流向心脏,减轻心肌缺血。 3、急救措施包括立即拨打120,保持患者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在等待救援时,可以给予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但需注意血压监测,避免低血压。 4、心梗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冠心病,可有效降低心梗风险。 5、心梗后的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和心理疏导。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可预防血栓和降低血脂;康复训练如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心理疏导可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促进身心康复。 心梗发作时,采取正确的体位和急救措施至关重要,同时注重预防和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心梗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肾炎 股癣 包皮嵌顿 脑血管病 边缘性龈炎 晶状体脱位 急性鼻咽炎 阿-斯综合征 肱骨髁上骨折 男性勃起障碍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