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五官科 > 眼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逆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通过积极干预可能部分可逆,但中晚期病变通常不可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逆转可能性主要与血糖控制水平、病变分期、干预时机等因素相关。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高血糖状态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丢失,进而引发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病理改变。早期非增殖期病变以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此时强化血糖血压控制可能使部分渗出性病变吸收。临床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可显著下降。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对黄斑水肿有明确疗效。

当病变进入增殖期后,视网膜出现新生血管、纤维增生等不可逆损伤,即使通过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或玻璃体切除术稳定病情,已丧失的视功能也难以恢复。合并玻璃体积血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时,手术仅能挽救残余视力。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中,超过半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定期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接受散瞳眼底检查,确诊视网膜病变后需缩短随访间隔。除规范用药外,需严格控糖、控压、调节血脂,戒烟限酒。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补充叶黄素、锌等视网膜营养素。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防止眼底出血。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几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一般分为六期,按照病情发展程度依次为非增殖期Ⅰ-Ⅲ期和增殖期Ⅳ-Ⅵ期。分期依据主要有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变化。

1、非增殖期Ⅰ期

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早的可识别体征。此时患者视力通常无明显下降,眼底检查可见针尖样红色斑点,多分布于后极部。此期以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治疗为主,无须特殊眼部干预。

2、非增殖期Ⅱ期

特征为硬性渗出合并视网膜出血,黄斑区可能出现水肿。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或变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显示视网膜层间积液。除基础治疗外,需定期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监测。

3、非增殖期Ⅲ期

出现棉絮斑和静脉串珠样改变,提示视网膜缺血加重。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特别是合并黄斑水肿时。此期需考虑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必要时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4、增殖期Ⅳ期

标志性改变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多起源于视盘或视网膜大血管弓区。新生血管脆弱易破裂,可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突发视力骤降是常见就诊原因,需紧急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

5、增殖期Ⅴ期

纤维血管膜增生并牵拉视网膜,可能引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眼底检查可见灰白色增殖膜,超声检查可明确脱离范围。此期多需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

6、增殖期Ⅵ期

终末期表现为全视网膜脱离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视力预后极差。治疗重点转向控制眼压和保留眼球结构,可能需联合青光眼引流阀植入等手术。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确诊视网膜病变后需缩短随访间隔。除严格控糖外,需同步管理高血压和高血脂,戒烟限酒。饮食上增加深色蔬菜和深海鱼类摄入,补充叶黄素等抗氧化剂。出现视物模糊、飞蚊症加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视力损害。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期和增殖期两阶段,具体分期标准依据国际临床分级系统,主要观察微血管瘤、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等特征性改变。

1、非增殖期:

非增殖期根据眼底病变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阶段。轻度表现为仅有微血管瘤;中度出现微血管瘤合并视网膜出血或硬性渗出;重度则呈现静脉串珠样改变、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任一象限可见20处以上视网膜内出血。

2、增殖前期:

增殖前期属于非增殖期向增殖期过渡阶段,特征为广泛视网膜出血、棉絮斑增多,静脉管径异常变化明显。此期视网膜缺血缺氧加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显著增加。

3、增殖期:

增殖期以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形成为标志,新生血管可突破内界膜长入玻璃体腔。伴随纤维血管增殖膜形成,易引发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4、黄斑水肿:

黄斑水肿可发生于任何分期,表现为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沉积。根据是否累及黄斑中心凹分为累及中心型和非累及中心型,前者对视力影响更为显著。

5、晚期并发症:

晚期包括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这些病变往往导致不可逆视力损害,需紧急医疗干预。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散瞳眼底检查,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适量补充叶黄素和玉米黄质。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特别是已出现增殖期病变者需防止玻璃体出血。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这些措施有助于延缓病变进展。

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预防?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血糖控制、血压管理、定期眼科检查、健康生活方式和戒烟等方式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早期预防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

1、血糖控制:

长期高血糖是导致视网膜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餐后血糖不超过10毫摩尔每升。通过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胰岛素等,配合饮食控制,可显著降低视网膜病变风险。血糖监测应规律进行,发现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血压管理:

高血压会加速视网膜微血管损伤。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等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适当运动也有助于血压控制。

3、定期眼科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散瞳眼底检查。早期视网膜病变常无症状,通过专业检查可及时发现微动脉瘤、出血等改变。对于已出现视网膜病变者,检查频率应增至每3-6个月一次。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更精确评估病情。

4、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对预防视网膜病变至关重要。建议采用低升糖指数饮食,多摄入深色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保持理想体重,体质指数控制在18.5-23.9之间。避免长时间用眼,每小时休息5-10分钟。

5、戒烟:

吸烟会加重视网膜缺氧和血管内皮损伤。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促进微血管病变进展。戒烟可显著改善视网膜血流灌注,降低出血和渗出风险。可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安非他酮等药物辅助戒烟,同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综合管理。除上述措施外,还需注意血脂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低于2.6毫摩尔每升。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保护视网膜。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防眼底出血。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对血糖控制同样重要。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出现视力模糊、飞蚊症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后如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后与血糖控制、病程长短、干预时机密切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有病变分期、血糖管理水平、血压控制、血脂水平及定期眼底筛查。

1、病变分期:

非增殖期病变通过严格控糖可延缓进展,视力损害较轻;进入增殖期后可能出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预后显著变差。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将病变分为五期,Ⅲ期前干预效果最佳。

2、血糖管理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持续高于7%会加速微血管损伤。研究显示每降低1%糖化血红蛋白,视网膜病变风险下降35%。血糖波动大比单纯高血糖危害更甚,需通过动态监测调整降糖方案。

3、血压控制:

合并高血压会使视网膜缺血缺氧加重,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可双重保护心肾及眼底血管,但需警惕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4、血脂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会导致视网膜脂质渗出,加重黄斑水肿。他汀类药物除调节血脂外,还具有抗炎、改善内皮功能作用,对延缓病变进展有益。

5、定期眼底筛查:

每年至少一次散瞳眼底检查能早期发现无自觉症状的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检测出微米级视网膜厚度变化,荧光血管造影能准确评估无灌注区范围,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保证深色蔬菜摄入,其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可增强黄斑色素密度;选择游泳、健走等中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的眼底出血风险;严格戒烟以减少血管痉挛;使用防蓝光眼镜降低光毒性损伤。出现视物变形、飞蚊症加重等症状需24小时内就诊,妊娠期患者每3个月需复查眼底。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热门标签

嵌甲 肠绞痛 脊椎病 色汗症 皮样囊肿 肾性骨病 精囊恶性肿瘤 静脉炎后综合症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