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还有两天满月了,但是药流没干净今天又清了宫,请问血停后能不能吃冷的东西啊,还有要多久才能同房啊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谭宇阳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王飞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发烧能用冷毛巾敷额头吗?

发烧时可以用冷毛巾敷额头,但更适合使用温水擦拭身体。冷敷额头可能引起寒战或不适,温水擦拭能更安全有效地帮助降温。

冷毛巾敷额头时,低温刺激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部分患者对冷刺激敏感,可能出现寒战、肌肉紧张等反应,此时应立即停止冷敷。婴幼儿、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更需谨慎,不当冷敷可能加重病情。

温水擦拭身体是更推荐的物理降温方式。32-34℃的温水蒸发时可带走体表热量,且不会引发强烈不适感。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散热效果更显著。擦拭后需及时擦干皮肤,避免着凉。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不退,应及时就医。

发热期间需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可适量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捂汗导致体温骤升,监测体温变化频率应保持每2小时一次。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皮疹等伴随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物理降温仅为辅助手段,病因治疗仍需遵医嘱进行。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耳朵突然听不清了怎么办?

耳朵突然听不清可通过清理耳道、药物治疗、鼓膜穿刺、咽鼓管吹张、佩戴助听器等方式改善。听力下降可能由耵聍栓塞、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噪声性耳聋、听神经瘤等原因引起。

1、清理耳道

耵聍栓塞是外耳道耵聍积聚堵塞导致的常见原因。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渐进性下降,可能伴随耳鸣。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或耵聍钩取出,避免自行掏挖损伤耳道。日常避免频繁使用棉签清洁外耳道。

2、药物治疗

突发性耳聋需在72小时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中耳炎患者可选用头孢克洛、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配合鼻用减充血剂缓解咽鼓管水肿。

3、鼓膜穿刺

分泌性中耳炎导致鼓室积液时,需在无菌操作下穿刺抽液。该操作可迅速恢复听力,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反复发作需排查过敏性鼻炎、鼻咽部占位等病因。

4、咽鼓管吹张

适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引起的耳闷胀感。通过捏鼻鼓气法或专业导管吹张,使中耳腔与外界气压平衡。飞行或潜水前后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婴幼儿需警惕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开口。

5、佩戴助听器

噪声性耳聋或老年性聋等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经听力检测后可验配助听器。需根据听力曲线选择气导或骨导式助听器,初期存在适应期,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中长时间使用。

突发听力下降需立即就医排查病因,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注意避免长时间佩戴耳机,控制音量在60分贝以下。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预防外耳道炎,感冒期间勿用力擤鼻。均衡饮食补充锌、镁等微量元素,适度运动促进耳部血液循环。若伴随眩晕、面瘫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听神经瘤等严重疾病,需完善影像学检查。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孩子发烧冷该不该盖被子?

孩子发烧时是否盖被子需根据体温阶段决定,寒战期可适当保暖,高热期应减少覆盖。

孩子发烧出现畏寒、寒战时,末梢血管收缩导致体表温度降低,此时可加盖薄毯帮助缓解不适。但进入高热期后,体温持续超过38.5摄氏度,需减少被褥覆盖促进散热,优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持续高热可能引发脱水或热性惊厥,应及时监测体温变化。

若孩子出现手脚冰凉伴随寒战,可短暂覆盖透气薄被至寒战消失。但出现面色潮红、皮肤发烫等高温表现时,须立即移除多余被褥,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穿着单层棉质衣物为宜。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24小时以上,需就医明确感染病因。

发热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体温波动期间建议每2小时复测体温并记录变化趋势。

葛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坐月子一定要做满30天吗?

坐月子通常建议持续30天,但具体时间可根据个人恢复情况调整。

产后身体恢复需要一定时间,30天的月子期有助于子宫收缩、伤口愈合及内分泌平衡。顺产且无并发症的产妇,若恢复良好,可能适当缩短至20天左右;剖宫产或存在贫血、感染等情况的产妇,则需延长至42天甚至更久。月子期间需重点关注恶露排出、乳腺通畅及情绪波动,避免劳累和受凉。

日常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元素,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注意会阴或腹部伤口清洁,遵医嘱进行产后复查。

张向宁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小孩发烧、说冷说明什么?

小孩发烧伴随畏寒通常提示体温上升期,可能与感染性发热、免疫反应或环境因素有关。常见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尿路感染、肺炎、中耳炎等。需观察是否伴随寒战、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等症状。

1、感染性发热

细菌或病毒感染是儿童畏寒发热最常见原因。病原体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典型表现为寒战、皮肤苍白,体温可达39摄氏度以上。常见于化脓性扁桃体炎、流感等疾病,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原体。

2、免疫反应

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可能出现低热伴畏寒,属于正常免疫应答。此时体温多在38摄氏度左右,通常无须特殊处理。若持续发热超过48小时或出现皮疹,需考虑疫苗反应以外的病因。

3、环境因素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未成熟的婴幼儿易出现体温波动。穿着过少或处于低温环境时,可能出现短暂畏寒但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及时保暖后症状多可缓解,持续存在需排除病理性因素。

4、严重感染

败血症等全身感染早期可表现为突发寒战高热,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纹。多伴随精神萎靡、拒食、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休克前期表现。需紧急就医进行血培养及抗感染治疗。

5、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产热异常,表现为持续低热伴畏寒。罕见情况如嗜铬细胞瘤发作时,儿茶酚胺释放可导致阵发性寒战高热。需通过激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家长发现孩子发热畏寒时,应先测量腋温并记录发热规律。体温38.5摄氏度以下可物理降温,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保持室内温度22-24摄氏度。观察是否出现抽搐、呕吐、皮疹等警示症状。持续发热超过24小时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伴随精神差、尿量减少时,应及时儿科就诊。发热期间鼓励少量多次饮用温水,饮食以易消化的粥类为主。注意口腔清洁,每次进食后可用生理盐水漱口。退热后仍要观察48小时,警惕体温反复或出现新发症状。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耳聋 肉瘤 肩骨折 前列腺炎 高钙血症 阑尾类癌 假两性畸形 基底细胞癌 特纳综合征 甲状腺功能异常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