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为什么肚子疼排便后就好了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排便次数增加是怎么回事?

排便次数增加可能由饮食因素、肠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

1、饮食因素

摄入过多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或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排便次数增加。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过量摄入可能引起腹泻。辛辣食物、生冷食物或过量咖啡因也可能刺激肠道。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纤维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恢复正常排便频率。

2、肠道感染

病毒性或细菌性肠道感染是排便次数增加的常见原因,通常伴随腹痛、发热等症状。感染可能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影响水分吸收功能。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诺氟沙星等药物可用于治疗。保持良好卫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可预防感染。

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与肠道敏感性增高有关。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和排便频率改变。匹维溴铵、马来酸曲美布汀、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药物可缓解症状。规律作息、减轻压力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

4、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可能导致排便次数显著增加,常伴有黏液血便。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泼尼松等药物可控制炎症。这类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十分重要。

5、药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泻药、降糖药或含镁制剂可能引起排便次数增加。药物可能改变肠道菌群平衡或直接刺激肠道蠕动。如症状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排便次数增加时应注意观察伴随症状,记录排便性状和频率变化。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规律蠕动。如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体重下降、血便等警示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过度使用泻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灌肠后排便了还会梗阻吗?

灌肠后排便通常能缓解梗阻,但仍有再次发生梗阻的可能。灌肠后是否再次梗阻主要与梗阻原因、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后续护理措施等因素有关。

灌肠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和软化粪便帮助排出淤积物,对功能性便秘或粪便嵌顿引起的梗阻效果较好。这类情况在排便后肠道恢复通畅,短期内再次梗阻概率较低。但若存在肠道肿瘤、肠粘连等器质性疾病,灌肠仅能暂时缓解症状,原发病未解除时仍会反复梗阻。术后肠麻痹患者肠道功能未完全恢复前,也可能因蠕动不足再次出现梗阻。

部分患者因长期便秘导致结肠动力减弱,灌肠后虽排出粪便,但肠道自主排便功能未改善,可能再次淤积形成梗阻。脊髓损伤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因肠道神经调节障碍,灌肠后仍可能因蠕动异常复发梗阻。老年人肠道敏感度下降,灌肠后若未建立规律排便习惯,粪便仍易滞留。

灌肠后应观察腹胀腹痛是否缓解,监测后续排便情况。建议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缓泻剂。若反复出现呕吐、排便停止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通过腹部CT等检查明确梗阻原因。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几天不排便算便秘吗?

超过3天不排便通常属于便秘。排便频率因人而异,但每周少于3次或排便困难、粪便干硬即可判断为便秘。便秘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器质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1、饮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是便秘的常见原因。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建议每日摄入适量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保证充足饮水。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易导致肠道蠕动减缓。

2、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减弱腹肌和肠道肌肉的收缩能力。规律运动如快走、瑜伽等可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腹腔血液循环。老年人或卧床患者更易因活动量不足引发功能性便秘。

3、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病可能导致排便节律异常。这类情况常伴随腹胀、腹痛等不适,与肠道神经调节失衡有关。建立固定排便习惯有助于改善症状。

4、药物副作用

部分抗抑郁药、钙剂、铁剂等药物可能抑制肠蠕动。长期使用泻药也可能导致肠道依赖。若怀疑药物引起便秘,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5、器质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可能影响肠道神经功能。肠道肿瘤、痔疮等局部病变也可能导致排便障碍。这类情况通常伴随体重下降、便血等警示症状。

改善便秘需综合调整生活方式,每日饮用足够温水,增加燕麦、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可尝试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若调整饮食运动后症状未缓解,或出现腹痛便血等异常,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老年人及孕妇出现顽固性便秘时更应尽早就诊。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便秘总排气不排便怎么办?

便秘总排气不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腹部按摩、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改善。便秘通常由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缺乏运动、肠道菌群失衡、肠梗阻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够吸收水分软化粪便,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建议多吃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要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粪便干结。

2、增加运动

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刺激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久坐不动会减弱肠道蠕动功能,加重便秘症状。对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者,可以进行床上腹部运动或被动运动。

3、腹部按摩

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按摩时以肚脐为中心,用掌心顺时针方向轻柔按压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按摩前可涂抹适量按摩油,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这种方法特别适合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

4、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比沙可啶肠溶片等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软化粪便或刺激肠道蠕动。使用药物时应遵医嘱,避免长期依赖。对于顽固性便秘,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促动力药和渗透性泻药。

5、生物反馈治疗

对于盆底肌功能障碍导致的便秘,生物反馈治疗是有效的方法。通过仪器监测盆底肌活动,帮助患者学会正确控制肌肉收缩和放松。这种治疗方法无创无痛,特别适合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才能见效,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便秘患者应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每天固定时间如厕,即使没有便意也要尝试。避免长时间忍便,这会加重便秘症状。保持良好心态也很重要,焦虑和压力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如果便秘持续超过两周或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平时可适当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便秘复发。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婴儿只排气不排便怎么办?

婴儿只排气不排便可通过腹部按摩、调整喂养方式、补充水分、使用益生菌、必要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婴儿不排便可能与喂养不当、胃肠功能未完善、水分摄入不足、肠道菌群失调、先天性肠道疾病等因素有关。

1、腹部按摩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轻柔按摩婴儿腹部,促进肠蠕动。操作时手掌温度适宜,避开进食后1小时内进行,每次持续5-1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按摩力度需轻柔均匀,可配合婴儿抚触油减少摩擦。若按摩时婴儿出现哭闹抗拒应立即停止。

2、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母亲需减少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摄入,奶粉喂养需检查冲调比例是否准确。两次喂养间隔保持2-3小时,避免过度喂养。可尝试在喂养间隙喂少量温开水,人工喂养儿可更换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记录每日喂养量与排便情况以便调整。

3、补充水分

6个月以下婴儿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补充水分,6个月以上可适量喂食苹果汁或西梅汁等富含山梨醇的果汁。每次喂水量不超过30毫升,每日补充2-3次。注意观察尿量变化,防止水中毒。夏季或发热时需额外增加补水量。

4、使用益生菌

可遵医嘱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儿童专用益生菌制剂。选择不含乳糖及过敏原的剂型,用温水或奶液冲服。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使用后观察腹胀缓解情况及排便频率变化。

5、必要时就医

若超过5天未排便或伴随呕吐、血便、腹胀拒按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或小儿消化科。医生可能进行腹部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肠旋转不良等疾病。治疗措施包括开塞露通便、乳果糖口服液等药物干预,严重者需住院治疗。

家长需每日记录婴儿排气排便次数及性状,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人工喂养儿需严格按标准比例冲调奶粉,奶瓶奶嘴定期消毒。可适当让婴儿进行蹬腿运动促进肠蠕动,避免长时间使用束缚带。若排便困难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多肌炎 少精症 胃憩室 鼻甲肥大 肛门瘙痒 创伤性膈疝 创伤性癫痫 路易体痴呆 舌下腺囊肿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