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 其他呼吸疾病

口水吞不下,有异声,怎么回事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相关问答

拔完智齿后口水是吞还是吐?

拔完智齿后建议轻轻吞咽口水,避免频繁吐口水。正确处理口水有助于减少出血风险、促进伤口愈合、防止干槽症、维持口腔清洁、降低感染概率。

1、减少出血:

吞咽动作可避免口腔负压变化,减少对创口血凝块的牵拉。血凝块是保护牙槽窝的重要屏障,频繁吐口水可能导致血凝块脱落,引发继发性出血。术后24小时内尤其需要注意轻柔吞咽。

2、促进愈合:

唾液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和抗菌成分,适度吞咽能帮助创面修复。强行吐口水会刺激伤口周围组织,延缓愈合进程。术后3天内唾液分泌量增加属于正常生理反应。

3、预防干槽症:

干槽症是拔牙后血凝块溶解导致的剧烈疼痛。保持血凝块稳定是关键,吞咽比吐口水更有利于保护创面。如出现腐臭味或放射性疼痛需及时就医。

4、维持清洁:

吞咽可避免口腔频繁开合造成的细菌侵入。术后唾液中含有少量血丝无需紧张,过度吐口水反而会增加污染机会。建议使用医生开具的漱口水辅助清洁。

5、降低感染:

吞咽动作减少口腔与外界接触,降低病原体定植风险。术后抵抗力较弱时,应避免吐口水时带入细菌。出现发热或肿胀加重需警惕感染。

术后24小时内避免刷牙漱口,48小时后可开始温盐水含漱。选择流质食物如米汤、蒸蛋,避免使用吸管。两周内禁烟酒及辛辣食物,睡眠时垫高枕头减少局部充血。恢复期出现异常出血、持续疼痛或张口困难应及时复诊,必要时使用医生推荐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等预防感染。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小孩吞硬币到肚子里了怎么办?

小孩吞食硬币可通过催吐、内镜取出、手术干预、影像学监测、预防教育等方式处理。硬币滞留体内可能由消化道狭窄、异物嵌顿、胃肠蠕动异常、儿童好奇行为、家长监管疏忽等原因引起。

1、催吐处理:

误吞硬币2小时内且儿童意识清醒时,可尝试刺激舌根催吐。操作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粗暴动作导致咽喉损伤。催吐适用于硬币尚未进入十二指肠的情况,成功率与误吞时间呈负相关。

2、内镜取出:

胃镜下取物是处理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案。直径超过2厘米的硬币容易在食管或贲门处嵌顿,需在全身麻醉下用异物钳或网篮取出。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需警惕消化道穿孔风险。

3、手术干预:

当硬币导致肠梗阻或穿透肠壁时需行剖腹手术。硬币滞留超过7天未排出、出现持续性腹痛或便血,提示可能存在肠道穿孔。手术方式根据损伤部位选择肠切除吻合术或异物取出术。

4、影像学监测:

对于无症状的小型硬币,可每24小时进行腹部X线追踪。硬币通过幽门后约85%能在4-6天内自然排出。监测期间需禁食高纤维食物,记录每次排便情况,发现硬币排出需确认完整性。

5、预防教育:

将硬币等小物件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带锁容器中,选择直径大于4厘米的玩具部件。对3岁以上儿童开展安全教育,通过实物演示讲解吞咽危险。家中地面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

误吞硬币后应保持儿童安静,避免剧烈运动加速异物移位。暂时禁食固体食物但可适量饮水,观察是否出现流涎、拒食、呕吐等食管梗阻表现。自然排出期间建议食用香蕉、土豆泥等润滑性食物,避免玉米、芹菜等粗纤维食物。定期检查粪便时使用橡胶手套和滤网,发现硬币排出后仍需观察3天有无延迟性腹痛。建议所有家庭配备急救包并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儿童活动区域铺设软质防摔地垫。养成进食时不说话、不嬉闹的饮食习惯,看护人需接受基本急救培训。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脚崴到了听到咔嚓一声怎么办?

脚崴伤时听到咔嚓声可能伴随韧带撕裂或骨折,需通过冰敷制动、弹性绷带固定、药物镇痛、影像学检查、康复训练等方式处理。损伤通常由关节错位、韧带拉伤、骨结构异常、外力冲击、旧伤未愈等原因引起。

1、冰敷制动:

急性期立即停止活动,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肿胀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缓解皮下淤血和软组织水肿。48小时内避免热敷或揉搓,防止二次损伤。

2、弹性绷带固定:

使用弹性绷带进行8字形缠绕加压,从足弓向小腿螺旋式包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加压固定可限制踝关节异常活动,降低韧带继续撕裂风险,同时促进淋巴回流减轻肿胀。夜间睡眠时需解除绷带避免血液循环障碍。

3、药物镇痛:

疼痛明显时可选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等非甾体抗炎药,或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但存在消化道刺激风险,胃病患者需配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护胃药使用。

4、影像学检查:

建议24小时内完成X线平片排除腓骨远端骨折,若存在关节不稳定需进一步做磁共振成像评估距腓前韧带损伤程度。三级韧带撕裂或撕脱性骨折可能需关节镜下行韧带修补术,延迟检查可能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5、康复训练:

肿胀消退后开始踝泵运动和抗阻训练,用弹力带进行跖屈背屈练习,逐步增加单腿平衡训练。康复期可配合超声波治疗促进胶原纤维排列,6周内避免跳跃和旋转动作,运动员需佩戴护踝重返赛场。

损伤后3日内保持患肢抬高,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脚部促进静脉回流。饮食增加牛奶、深绿色蔬菜等钙质摄入,避免酒精及高盐食物加重水肿。恢复期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鞋具应选高帮设计且足弓支撑良好的款式,旧伤患者运动前需充分热身并佩戴肌内效贴布预防再损伤。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小孩吃泡泡糖吞肚子里怎么办?

小孩误吞泡泡糖无需过度紧张,多数情况下可通过自然排泄排出体外。处理方法主要有观察排便、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避免催吐、监测不适症状、必要时就医。

1、观察排便:

泡泡糖的主要成分胶基无法被人体消化,但通常能随粪便排出。家长可在未来2-3天内观察孩子排便情况,若发现泡泡糖排出则无需特殊处理。期间保持正常饮食即可,过度关注可能造成孩子紧张。

2、增加膳食纤维:

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火龙果、西梅等,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异物。每日可安排1-2次高纤维加餐,同时保证充足饮水,避免因纤维摄入过多导致便秘。

3、避免催吐:

强行催吐可能导致泡泡糖卡在食道或误入气管,引发更严重的窒息风险。若孩子无呛咳、呼吸困难等表现,绝对禁止采用拍背、抠喉等家庭急救措施。

4、监测症状:

需警惕持续腹痛、呕吐、腹胀等肠梗阻表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泡泡糖阻塞肠道。观察孩子精神状态与进食情况,记录异常症状出现时间及频率,为就医提供参考依据。

5、必要时就医:

当出现拒食、持续哭闹、排便停止超过72小时等情况时,需及时就诊儿科或消化科。医生可能通过腹部触诊、影像学检查判断异物位置,极少数情况下需内镜取出。

日常应注意将泡泡糖等小体积食品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教育孩子咀嚼后吐出残胶的习惯。可选择无糖型泡泡糖降低龋齿风险,进食时需成人全程看护。若孩子有习惯性吞咽异物的行为,建议进行儿童心理行为评估。保持家庭急救电话畅通,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基础应急技能,但切记非紧急情况不随意使用。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听力筛查通过不会追声严重吗?

听力筛查通过但不会追声多数属于发育延迟问题。可能与听觉神经发育不成熟、环境刺激不足、中枢处理能力较弱、家庭互动欠缺、早产等因素有关。

1、神经发育:婴幼儿听觉传导通路需6-12个月逐步完善,部分儿童虽耳蜗功能正常,但大脑皮层对声音的识别和定位能力尚未成熟。建议定期复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避免强噪音刺激。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单一安静环境会减少声音刺激输入。应提供丰富声源如摇铃、音乐玩具,每日进行2-3次声音追踪训练,距离保持30-50厘米。

3、中枢整合:前庭觉与听觉整合不良会影响转头反应。可进行俯卧抬头训练,配合声音引导,每次不超过5分钟,注意观察婴儿疲劳信号。

4、互动缺失:抚养人缺乏语言交流会导致听觉反馈不足。建议采用面对面交流方式,说话时配合表情变化,语速放缓至每分钟60-80字。

5、早产影响:矫正月龄不足6个月的早产儿追声能力常滞后。需按矫正月龄评估,加强袋鼠式护理,每日皮肤接触不少于1小时。

日常可准备不同频率的发声玩具,从低频鼓声到高频铃声逐步引入。哺乳时轻声交流,避免突然巨响惊吓。若12个月仍无明确声源定位反应,需进行多学科评估排除自闭症谱系障碍或智力发育迟缓。记录儿童对突发声响的惊跳反射、睡眠中是否会被声音惊醒等细节,这些观察有助于医生判断听觉通路完整性。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疟疾 牛皮癣 白内障 肉毒中毒 舌下囊肿 颈动脉体瘤 社交恐惧症 胃良性肿瘤 非器质性阴道痉挛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