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不一定发生在下肢,但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深静脉血栓还可能发生于上肢、盆腔等部位,主要由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
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绝大多数,常见于长时间卧床、手术后、长途旅行等情况下。下肢肌肉活动减少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典型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严重时可出现皮肤发红、浅静脉曲张。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等,必要时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上肢深静脉血栓相对少见,多与中心静脉置管、肿瘤压迫、胸廓出口综合征等因素相关。表现为上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可能伴随颈部或胸部不适。治疗需去除诱因,同样需抗凝治疗。盆腔深静脉血栓常发生于产后、盆腔手术后或肿瘤患者,症状隐匿但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无论血栓发生于哪个部位,均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活动肢体促进血液循环。存在高危因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预防措施,如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穿戴弹力袜等。若出现不明原因肢体肿胀疼痛,尤其伴随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