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管喂食可通过清洁准备、测量长度、润滑插入、固定导管、灌注食物等步骤操作。操作时需注意体位选择、温度控制、速度调节、管道维护、观察反应等事项。
1、清洁准备操作前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洁双手并佩戴无菌手套,使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拭患者鼻腔及口腔。检查胃管包装完整性及有效期,确保导管无破损。准备50毫升注射器、听诊器、胶布、温开水等物品,保持操作环境安静整洁。
2、测量长度将胃管尖端置于患者剑突位置,管路沿鼻翼至耳垂再至剑突测量。成人通常插入45-55厘米,儿童按年龄计算需减少10-15厘米。用记号笔在管道相应位置做标记,插入时需确保达到预定深度,避免误入气道。
3、润滑插入用无菌液体石蜡润滑胃管前端15-20厘米,嘱患者头部稍后仰。经鼻腔缓慢旋转推进,遇到阻力时可调整角度。插入至标记处后,用注射器回抽胃液确认位置,或用听诊器在胃区注气听到气过水声。
4、固定导管使用抗过敏胶布交叉固定于鼻翼及面颊部,避免压迫鼻孔。每日更换固定位置防止皮肤损伤,导管外露部分盘绕后别于衣领。固定后再次检查刻度标记,确保无移位滑脱风险。
5、灌注食物灌注前将营养液加热至38-40摄氏度,每次灌注量不超过400毫升。使用50毫升注射器缓慢推注,每推注30毫升暂停15秒。灌注后需用30毫升温开水冲洗管道,保持半卧位30分钟防止反流。
胃管喂食期间需每日检查鼻腔黏膜情况,定期更换硅胶胃管。营养液应现配现用,开封后冷藏不超过24小时。注意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等不适。长期使用者应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营养指标,建议每2-4小时检查一次胃管位置,灌注前后均需确认管道通畅。若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或导管脱出,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联系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