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平衡的膳食供给是指通过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和数量,满足人体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同时降低慢性病风险的一种科学饮食模式。
1、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要求每日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大豆坚果等12类以上食物。谷类为主可提供充足碳水化合物,全谷物和杂豆类有助于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深色蔬菜应占蔬菜总量一半以上,新鲜水果每日200-350克,乳制品推荐300-500毫升。
2、营养素均衡蛋白质应占总能量10-15%,优质蛋白占50%以上。脂肪供能比20-30%,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碳水化合物占50-65%,添加糖不超过50克。每日食盐低于5克,烹调油25-30克。注意钙、铁、锌、维生素A/D等易缺乏营养素的补充。
3、三餐合理分配早餐应占全天能量25-30%,包含谷类、蛋奶、蔬果。午餐占30-40%,保证优质蛋白和蔬菜。晚餐占30-35%,宜清淡易消化。两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加餐可选择坚果、乳制品等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4、烹饪方式科学优先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调,减少煎炸烧烤。蔬菜先洗后切、急火快炒,保留营养素。肉类烹饪至全熟但不过老,鱼类避免高温长时间加热。少用腌制、熏制等加工方式,控制调味品使用量。
5、特殊人群调整孕妇需增加铁、叶酸和优质蛋白。婴幼儿强调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顺序。老年人注意蛋白质补充和食物细软化。慢性病患者需个体化调整,如糖尿病患者控制碳水化合物的质与量,高血压患者限钠补钾。
实施平衡膳食需长期坚持,建议参考膳食宝塔进行食物搭配,养成清淡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安全,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食材选择。定期监测体重和体检指标,出现营养缺乏症状应及时就医。结合适量运动促进营养吸收利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