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视力不好可能由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屈光不正、眼部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用眼方式、佩戴矫正眼镜、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家长需关注家族近视史,遗传性近视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表现为学龄期视力快速下降。建议定期进行散瞳验光,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环喷托酯滴眼液或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
2、用眼习惯不良家长需纠正孩子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光线不足等行为,持续视疲劳可能导致假性近视。建议采用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3、屈光不正可能与眼球轴长异常或角膜曲率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视物模糊、眯眼。需通过验光确认近视/远视/散光程度,遵医嘱配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或使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等药物控制进展。
4、眼部疾病可能与先天性白内障、斜视等器质性疾病有关,常伴随畏光、眼球震颤。需进行裂隙灯检查,根据病情选择白内障摘除术、斜视矫正术等治疗,术后可配合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等预防感染。
日常保证富含维生素A、叶黄素的食物摄入,如胡萝卜、西蓝花、蓝莓等,控制每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3-6个月复查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