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感染可通过清洁消毒、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伤口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引起,可能伴随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理。
1、清洁消毒伤口感染初期可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冲洗创面,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细菌性感染可使用苯扎氯铵溶液消毒,真菌感染可用聚维酮碘溶液处理。清洁后覆盖无菌敷料,每日更换1-2次。避免使用酒精直接刺激伤口。
2、外用药物浅表感染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伴有真菌感染时可联用酮康唑乳膏。渗出较多时可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继发感染。使用前需清洁创面,涂抹厚度不超过2毫米。
3、口服药物中度感染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片。严重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静脉用药。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需完成全程治疗。
4、物理治疗慢性感染伤口可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超声波清创适用于坏死组织较多的伤口。负压引流技术能加速创面愈合。治疗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5、手术治疗深部脓肿需行切开引流术,清除脓腔并放置引流条。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感染需急诊清创。术后需定期换药,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伤口感染期间应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沾水。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每日观察伤口变化,出现发热、红肿扩散等症状立即复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吸烟患者需戒烟以改善局部血供。定期随访至感染完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