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感染可通过清洁消毒、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伤口感染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引起,可能伴随红肿、疼痛、渗液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处理。
1、清洁消毒伤口感染初期可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溶液冲洗创面,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细菌性感染可使用苯扎氯铵溶液消毒,真菌感染可用聚维酮碘溶液处理。清洁后覆盖无菌敷料,每日更换1-2次。避免使用酒精直接刺激伤口。
2、外用药物浅表感染可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伴有真菌感染时可联用酮康唑乳膏。渗出较多时可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继发感染。使用前需清洁创面,涂抹厚度不超过2毫米。
3、口服药物中度感染需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厌氧菌感染可加用甲硝唑片。严重感染需根据药敏结果静脉用药。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需完成全程治疗。
4、物理治疗慢性感染伤口可采用红外线照射促进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超声波清创适用于坏死组织较多的伤口。负压引流技术能加速创面愈合。治疗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5、手术治疗深部脓肿需行切开引流术,清除脓腔并放置引流条。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感染需急诊清创。术后需定期换药,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伤口感染期间应保持创面干燥,避免沾水。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组织修复。每日观察伤口变化,出现发热、红肿扩散等症状立即复诊。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吸烟患者需戒烟以改善局部血供。定期随访至感染完全控制。
伤口感染可能会导致疤痕增生。伤口感染后,炎症反应持续刺激皮肤组织,可能引起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疤痕增生。疤痕增生通常表现为伤口愈合后局部出现红色隆起、质地坚硬的瘢痕组织。
伤口感染后,局部炎症反应会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物质可能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合成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沉积紊乱会导致疤痕组织异常增生,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感染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疤痕增生的概率越高。同时,伤口感染可能延迟愈合过程,使伤口处于炎症期的时间延长,进一步增加疤痕增生的风险。
部分人群由于遗传因素影响,更容易在伤口感染后出现疤痕增生。这类人群的成纤维细胞对炎症刺激更为敏感,即使轻微的伤口感染也可能导致明显的疤痕增生。伤口位于张力较大的部位如胸部、肩部等,感染后疤痕增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是预防疤痕增生的关键措施。伤口愈合期间应注意避免抓挠、摩擦,减少对伤口的刺激。愈合后可使用硅酮类敷料或药物帮助软化疤痕。如已出现疤痕增生,可考虑压力治疗、激光治疗或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方法改善症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