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身上有疙瘩不建议食用。鱼体疙瘩可能由寄生虫感染、细菌性皮肤病、机械性损伤或肿瘤性病变引起,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1、寄生虫感染部分寄生虫会在鱼体皮下形成结节,常见于异尖线虫或粘孢子虫感染,此类鱼类需高温彻底烹煮,但仍有致病风险。
2、细菌性皮肤病链球菌或气单胞菌感染可能导致鱼体出现脓疱样病变,即使高温处理也可能残留细菌毒素。
3、机械性损伤捕捞运输过程中的外伤愈合后形成纤维化结节,虽无病原体但可能伴随组织变质。
4、肿瘤性病变鱼类淋巴囊肿病毒等可能导致体表肿瘤样增生,存在未知生物安全风险。
建议选择体表完整的新鲜鲈鱼,发现异常疙瘩应整条丢弃,处理生鱼后需彻底清洁厨具与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