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后方出现硬质小鼓包可能由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毛囊炎或骨性凸起引起。
1、淋巴结炎:耳后淋巴结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硬结,触痛明显,可能伴随发热或咽痛。急性期需抗感染治疗,慢性反复肿大需排查结核等特殊感染。
2、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导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肿物,质地坚硬如橡皮,表面可见黑头样开口。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需手术完整切除囊壁防止复发。
3、脂肪瘤: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触诊呈分叶状、活动度好,生长缓慢。直径超过3厘米或压迫神经时建议手术切除,术后极少复发。
4、毛囊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毛囊导致局部红肿硬结,顶端可见脓点。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挤压,严重者可外用抗菌药膏。
5、乳突骨性凸起:部分人群乳突骨质生理性突出,表现为无痛性硬块,双侧对称出现属正常解剖变异,无需特殊处理。
日常应注意避免频繁触摸刺激肿块,观察是否出现增大、破溃或疼痛加剧。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若肿块持续增大超过2周、直径超过1厘米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排除恶性肿瘤可能。耳部清洁时避免用力揉搓,洗浴后及时擦干耳后皮肤褶皱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