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长期超过10毫摩尔每升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与长期高血糖、高血压、遗传等因素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水肿、血压升高等表现。
血糖水平持续偏高时,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与肾脏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糖基化终产物,这些物质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肾小球内高压状态会导致滤过膜通透性增加,使本应保留的大分子蛋白质漏出至尿液中。长期高血糖还会刺激肾脏细胞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和纤维化因子,逐渐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糖尿病肾病的发展通常经历微量白蛋白尿期、大量蛋白尿期和肾功能不全期三个阶段,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到终末期肾病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部分特殊情况下,如合并严重感染、急性代谢紊乱或使用肾毒性药物时,短期内血糖剧烈波动也可能造成急性肾损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加速肾脏损害进程。某些遗传易感人群即使血糖轻度升高也可能较早出现肾脏病变。存在其他肾脏基础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时,高血糖会与原有疾病产生协同损害作用。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若出现夜尿增多、下肢浮肿或血压难以控制等情况,应及时到肾内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