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瘘可能由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手术损伤、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导尿引流等方式干预。尿道瘘通常表现为尿液异常渗漏、会阴部潮湿、尿路感染等症状。
1、先天性发育异常胚胎期尿道发育不全可能导致先天性尿道瘘,常伴随尿道下裂或肛门直肠畸形。新生儿可能出现尿液从异常通道排出,会阴部皮肤因尿液刺激出现红肿。需通过尿道造影确诊,轻度可通过尿道成形术修复,严重者需分期手术。临床常用头孢克肟颗粒预防感染,配合康复新液冲洗创面。
2、外伤性损伤骨盆骨折或会阴部撞击可能撕裂尿道形成瘘管,多伴有血尿和排尿疼痛。车祸伤或坠落伤后出现尿液外渗需立即就医,通过CT尿路成像评估损伤程度。急性期需留置导尿管,部分患者需行尿道端端吻合术,术后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缓解排尿不适。
3、医源性损伤前列腺切除术或阴道手术可能误伤尿道壁,术后出现持续性漏尿提示瘘管形成。妇科手术导致的膀胱阴道瘘可能混杂经阴道排尿现象。确诊需进行亚甲蓝试验,微小瘘管可尝试膀胱持续引流,顽固性瘘管需行经会阴瘘管修补术,配合左氧氟沙星片预防感染。
4、感染因素反复尿路感染或结核性尿道炎可能破坏尿道壁结构,形成炎性瘘管。患者除漏尿外常伴有尿频尿急,结核感染者可能出现午后低热。需通过尿培养和PPD试验鉴别病因,结核性瘘管需规范抗结核治疗,使用异烟肼片联合利福平胶囊,细菌性感染可选用呋喃妥因肠溶片。
5、肿瘤压迫侵蚀晚期宫颈癌或前列腺癌可能浸润尿道形成恶性瘘管,典型表现为血性尿液混合阴道分泌物。需通过病理活检明确肿瘤性质,暂时性处理可采用输尿管支架置入,根治需肿瘤切除联合尿道重建,配合注射用紫杉醇进行化疗。
尿道瘘患者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使用吸水性好的护理垫,每日用温水清洗后涂抹氧化锌软膏预防皮炎。避免憋尿和剧烈运动,控制每日饮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分次少量饮用。术后三个月内禁止骑跨动作,定期复查尿流率检测,发现排尿异常及时返诊。长期漏尿者应监测电解质水平,预防低钾血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