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间咳嗽可能与体位变化、过敏原接触或呼吸道感染有关,常见原因包括鼻后滴漏综合征、过敏性咳嗽或哮喘。保持卧室湿度、排查过敏原、调整睡姿是基础干预措施。
1. 鼻后滴漏综合征
白天站立时鼻腔分泌物自然流出,夜间平躺时分泌物倒流刺激咽喉引发咳嗽。常见于感冒后、鼻炎或鼻窦炎患者。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睡前抬高床头15-30度,严重时需使用鼻用激素喷雾如糠酸莫米松。
2. 过敏性咳嗽
尘螨、宠物皮屑或霉菌等卧室过敏原接触后,夜间人体皮质醇水平降低,过敏反应更明显。症状表现为干咳无痰,可能伴揉眼搓鼻动作。每周用60℃热水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床罩,空气净化器保持PM2.5<35μg/m³。口服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可缓解。
3. 咳嗽变异性哮喘
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支气管收缩,表现为阵发性呛咳,运动后或冷空气刺激加重。确诊需做肺功能激发试验,治疗采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家中避免使用樟脑丸、香水等刺激物。
4. 胃食管反流
平卧时胃酸刺激食管引发反射性咳嗽,常伴反酸、烧心感。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高脂巧克力食物,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婴儿可尝试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排除牛奶蛋白过敏。
夜间咳嗽持续2周以上需拍胸片排除肺炎、结核等疾病。记录咳嗽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诱因,包括咳嗽时间点、是否伴随喘息、进食后是否加重等信息。保持卧室温度20-24℃、湿度50%-60%,避免使用羽绒寝具和毛绒玩具。咳嗽期间暂停游泳等剧烈运动,用蜂蜜水润喉需注意1岁以下婴儿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