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结肠位于腹腔右侧,从盲肠向上延伸至肝曲;横结肠横跨腹腔上部,连接升结肠与降结肠,两端分别形成肝曲和脾曲。
升结肠是结肠的起始段,起自盲肠末端,沿右侧腹后壁垂直上升至肝脏下方,此处形成肝曲并转向左侧移行为横结肠。其体表投影大致对应右侧腹直肌外缘,长度约15厘米,后方紧邻右肾和下腔静脉,内侧与小肠袢相邻。横结肠是结肠最长的可移动部分,长度40-50厘米,起始于肝曲后向左上方走行,经胃大弯下方至脾脏处形成脾曲,借助横结肠系膜悬吊于腹后壁。横结肠位置可随体位变化发生下垂,肥胖者常低于脐平面,瘦长体型者可能上抬至剑突水平。这两段结肠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其临床意义:升结肠因位置固定且管腔较宽,肿瘤早期症状隐匿;横结肠活动度大易发生肠扭转,但同时也便于结肠镜检查时的操作调整。
日常需注意结肠健康维护,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摄入25克以上膳食纤维,适量补充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出现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定期筛查。运动时避免突然剧烈扭转腰腹动作,餐后1小时内不宜做仰卧起坐等压迫腹部的锻炼。
胃部位于人体左上腹部,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
胃在体表的投影区域称为胃区,具体位置在左季肋区和腹上区。胃的上端与食管相连的部位称为贲门,约平对第11胸椎左侧。胃的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的部位称为幽门,约平对第1腰椎右侧。胃的形态会随体位、呼吸和充盈程度发生变化,站立时胃大弯最低点可达脐平面。胃前壁右侧与肝左叶相邻,左侧与膈肌相邻,胃后壁与胰腺、左肾和左肾上腺等器官相邻。胃的解剖位置具有临床意义,胃溃疡疼痛多出现在剑突下或左上腹,胃镜检查需通过食管进入胃腔观察黏膜病变。
日常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餐后不宜立即平卧或剧烈运动,建议保持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若出现持续上腹痛、反酸烧心、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完善胃镜或幽门螺杆菌检测。长期胃部不适者需避免自行服用抑酸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