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量减少可能与饮水不足、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异常、尿路梗阻、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尿量减少通常表现为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干预。
1、饮水不足长时间未补充水分或大量出汗后未及时饮水,会导致体液丢失过多,引起尿液浓缩和尿量减少。这种情况可通过增加饮水量改善,建议每日摄入1500-2000毫升水,避免饮用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观察尿液颜色变浅即提示水分补充充足。
2、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感染可能导致排尿疼痛和尿频但尿量减少,常伴有尿液浑浊或血尿。可能与细菌感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多饮水促进细菌排出。
3、肾功能异常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病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尿量骤减或进行性减少,可能伴随水肿、乏力。需通过肾功能检查确诊,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使用呋塞米片等利尿剂,严重者需透析治疗。
4、尿路梗阻肾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能阻塞尿路,引起排尿困难伴尿量减少,可能出现肾绞痛或排尿中断。可通过超声检查明确,治疗包括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药物缓解梗阻症状。
5、药物副作用部分降压药、抗胆碱能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尿液生成。若服药后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应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避免擅自停药。必要时可更换为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替代药物。
日常应注意记录每日尿量及排尿次数,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饮食宜清淡,限制高盐高蛋白摄入。若尿量持续减少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水肿、意识模糊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肾脏疾病、心功能不全等严重病因。老年人群及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量变化时更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