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可能会引起胆红素升高。胆囊炎发作时若合并胆管梗阻或肝功能损伤,可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表现为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胆囊炎患者出现胆红素升高通常与胆汁排泄受阻有关。炎症可能导致胆囊壁水肿或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间接压迫胆总管,使胆汁无法顺利流入肠道。此时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表现。这种情况需通过超声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明确梗阻部位,及时解除梗阻有助于胆红素恢复正常。
少数情况下,胆囊炎继发细菌感染时,细菌毒素可能损伤肝细胞功能,导致间接胆红素转化障碍。此时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能伴随转氨酶异常。这种情况需要抗感染治疗联合保肝药物,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同时监测肝功能变化。
建议胆囊炎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出现皮肤发黄、陶土样大便等症状时立即就医。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减少胆囊收缩刺激,急性发作期应禁食并遵医嘱治疗。若反复发作伴有胆红素持续升高,需评估手术切除胆囊的必要性。
胆囊炎可能会引起拉肚子。胆囊炎发作时胆汁分泌异常可能影响消化功能,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但并非所有胆囊炎患者都会出现该症状。
胆囊炎患者出现腹泻主要与胆汁排泄障碍有关。急性胆囊炎发作期间,胆囊壁充血水肿可能导致胆汁淤积,未充分乳化的脂肪进入肠道刺激肠蠕动加快,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慢性胆囊炎患者因长期胆囊功能减退,胆汁分泌不足可能引发脂肪泻,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这类腹泻通常伴随右上腹隐痛、饭后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胆囊炎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典型胆绞痛而无腹泻症状,这与个体差异、炎症程度相关。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若结石未阻塞胆总管,胆汁排泄相对通畅时,腹泻发生概率较低。无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因胆囊收缩功能紊乱,更易出现间歇性腹泻与便秘交替现象。
建议胆囊炎患者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记录排便情况变化。若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合并肠炎等其他疾病。确诊胆囊炎后应规范治疗,必要时行胆囊切除术以消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