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可能由遗传因素、用眼习惯不良、环境因素、眼部疾病、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高度近视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双方或一方患有高度近视时,子女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基因可能影响眼球轴长发育或巩膜强度,导致眼轴异常增长。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2、用眼习惯不良: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光线不足、电子屏幕使用过度等不良用眼习惯会加重眼睛调节负担。持续调节痉挛可能导致眼轴增长加速,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眼球发育阶段。保持适当用眼距离、定时休息可有效缓解视疲劳。
3、环境因素:
光照条件不足的室内环境、缺乏户外活动等因素与高度近视发生相关。自然光照能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建议每日保证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尤其在生长发育关键期。
4、眼部疾病:
病理性近视常伴随视网膜变薄、脉络膜萎缩等眼底病变,这些改变可能进一步促进眼轴增长。圆锥角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也可能导致屈光度数持续加深。出现视力骤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5、全身性疾病:
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疾病可能影响巩膜强度,导致进行性近视加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屈光状态。控制基础疾病对预防高度近视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高度近视需建立科学用眼习惯,保持每天充足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屏幕使用时长。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富含叶黄素、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避免高糖饮食。定期进行专业验光检查,建立视力发育档案,对儿童青少年尤为重要。出现视力快速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时需及时到眼科就诊,排除病理性近视可能。高度近视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检查眼底,预防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高度近视患者能否顺产需根据眼底情况判断,多数无眼底病变者可尝试顺产,存在视网膜病变者需谨慎评估。高度近视可能增加视网膜脱离风险,分娩方式需结合眼科检查结果与产科评估综合决定。
高度近视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或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这类人群眼球壁较薄,视网膜可能存在变性或薄弱区。若无明显视网膜裂孔、周边变性或既往视网膜脱离病史,产程中配合医生正确用力,多数可顺利完成自然分娩。孕期需定期进行散瞳眼底检查,重点关注视网膜周边部情况,必要时行眼底照相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
若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干性裂孔等病变,或曾接受过视网膜手术,顺产时腹压骤增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此类情况建议在妊娠36周前完成全面眼科评估,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剖宫产或加强产程监护。对于已发生黄斑出血、后巩膜葡萄肿等严重并发症者,通常推荐剖宫产终止妊娠。
建议高度近视孕妇在孕早期即进行基线眼底检查,妊娠28-32周复查视网膜状态。分娩时应避免持续性屏气用力,可采用间断性用力方式缩短第二产程。产后6周需再次眼科复查,尤其关注出现闪光感、飞蚊症增多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诊。合理控制孕期体重增长、补充维生素A/C/E等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维护视网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