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波异常可能由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室肥厚、传导系统异常、心脏位置改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电图复查、心脏超声、冠脉造影、心肌酶谱检测、基因检测等方式明确诊断。
1、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Q波异常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坏死心肌失去电活动形成病理性Q波。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伴有大汗、恶心等症状。诊断需结合心肌酶谱升高及心电图动态演变。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硝酸甘油注射液等血管扩张剂。
2、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或肥厚型心肌病可导致心室壁异常增厚或变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形成异常Q波。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心脏超声显示心室腔扩大或室壁增厚。治疗常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降低心肌耗氧,螺内酯片改善心肌重构。
3、心室肥厚长期高血压或主动脉瓣狭窄引起左心室肥厚时,心室除极向量增大可在对应导联形成深Q波。患者多有长期血压控制不佳病史,心脏超声显示室壁厚度超过11毫米。控制血压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需考虑瓣膜置换手术。
4、传导系统异常预激综合征或束支传导阻滞可能改变心室除极顺序,在某些导联产生假性Q波。预激综合征可见PR间期缩短和delta波,左束支传导阻滞时V1-V3导联可能出现QS波。无症状者无须治疗,反复心动过速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5、心脏位置改变体型瘦长、肺气肿或妊娠等生理因素使心脏位置下移,可能导致III导联出现非病理性Q波。这类Q波深度通常不超过同导联R波的1/4,不伴ST-T改变。通过改变体位记录心电图或行心脏超声可鉴别,无须特殊处理。
发现Q波异常应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建议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电活动变化,定期复查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功能。饮食宜低盐低脂,适量补充富含钾镁的香蕉、深绿色蔬菜等。若伴随胸痛、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等危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