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外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和耳道分泌物增多,可能伴随瘙痒或听力下降。外耳炎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外耳炎早期表现为耳道轻微不适或瘙痒,婴幼儿可能通过频繁抓耳朵、哭闹不安表达不适。随着炎症进展,会出现明显耳痛,尤其在咀嚼或牵拉耳廓时加剧,耳道可见黄色或白色分泌物,可能带有异味。部分患儿伴随轻度听力下降或耳闷感,严重时可能出现耳周淋巴结肿大。
外耳炎多因洗澡或游泳时耳道进水未及时清理,或不当掏耳损伤皮肤导致感染。过敏体质、湿疹患儿更易反复发作。治疗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抓挠,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菌药物,真菌性感染需选用克霉唑滴耳液。
日常注意避免用棉签过度清洁耳道,洗澡时可使用防水耳塞,游泳后及时倾斜头部单脚跳排出水分。
小儿发烧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
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镇痛作用,对胃肠刺激较小但需注意用药间隔。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是3个月以上婴幼儿首选,代谢主要通过肝脏,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为复方制剂含对乙酰氨基酚、人工牛黄等成分,除退热外还能缓解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但蚕豆病患儿禁用。这三种药物均需根据体重精确计算剂量,避免与含相同成分的感冒药叠加使用。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考虑给药,24小时内用药不超过4次,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嗜睡、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多饮温水,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辅助退热,避免包裹过厚影响散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