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主要治疗干眼症、结膜炎、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等眼部疾病。中医眼科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改善眼部血液循环、调节脏腑功能,对慢性眼病和功能性眼病有独特优势。
1、干眼症干眼症在中医称为白涩症,多与肝肾阴虚、津液不足有关。中医常用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汤等滋阴明目方剂,配合睛明穴、攒竹穴针灸治疗。对于长期用眼过度导致的干眼症状,可辅以决明子、菊花等药茶熏蒸。
2、结膜炎急性结膜炎属中医暴风客热范畴,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疏风清热方剂。慢性结膜炎多因脾虚湿困,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外治法可用黄连水滴眼或野菊花煎汤洗眼,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3、青光眼青光眼在中医属五风内障,与肝郁气滞、痰火上扰相关。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选用柴胡疏肝散合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急性发作期可针刺太阳穴、风池穴降压,配合夏枯草、钩藤等清热平肝药物。
4、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属中医圆翳内障,病机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早期可用石斛夜光丸、杞菊地黄丸延缓发展,配合承泣穴、四白穴艾灸。成熟期仍需手术治疗,术后可用益气聪明汤促进恢复。
5、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归中医青盲范畴,多因气血两虚或脉络瘀阻。治疗以补益气血为主,选用人参养荣汤合通窍活血汤。可配合睛明穴、球后穴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用眼。
中医眼科治疗期间需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饮食宜清淡,多食胡萝卜、蓝莓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保持规律作息,可每日做眼周穴位按摩。急性眼病或视力骤降时须及时就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更好保护视功能。中药使用需经专业医师辨证,不可自行滥用清热明目类药材。
青少年胸闷建议就诊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或心理科。胸闷可能与心肌炎、支气管哮喘、焦虑症等因素有关。
1、心血管内科青少年出现胸闷伴随心悸或胸痛时需优先排查心脏疾病。心肌炎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导致运动耐量下降。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辅酶Q10胶囊、维生素C片等营养心肌药物,急性期需限制体力活动。
2、呼吸内科反复发作的胸闷伴喘息需考虑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常见于过敏体质青少年,特征为夜间加重的胸闷和哮鸣音;自发性气胸表现为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和胸部CT可辅助诊断。急性发作时可使用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缓解症状,长期控制需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
3、心理科无器质性病变的胸闷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焦虑症引起的胸闷常伴过度换气、手足麻木;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心理评估量表有助于诊断,认知行为治疗和放松训练可作为干预手段。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
4、内分泌科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心悸伴胸闷,青少年甲亢常伴体重下降、手抖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可确诊,治疗需使用甲巯咪唑片控制甲状腺激素分泌。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时也会出现深大呼吸伴胸闷,需紧急处理血糖异常。
5、胸外科胸壁畸形如漏斗胸可能压迫心脏导致胸闷,通过胸部CT可评估畸形程度。重度畸形需考虑Nuss手术矫正。纵隔肿瘤压迫气管或大血管时也会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胸闷,术后需病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
建议家长记录胸闷发作的时间、诱因和伴随症状,就诊时携带既往检查报告。避免剧烈运动期间出现症状加重,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若胸闷持续超过30分钟或伴随意识改变,需立即急诊处理。定期随访监测症状变化,多学科联合诊疗有助于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