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的症状主要有切口处肿块、疼痛不适、消化不良、肠梗阻、感染等。腹壁切口疝通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由于腹壁肌肉愈合不良导致腹腔内容物突出形成疝囊。
1、切口处肿块腹壁切口疝最典型的症状是手术切口处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或腹压增加时肿块明显,平卧后可能缩小或消失。肿块质地柔软,按压时可回纳腹腔,可能伴有咕噜声。肿块大小与疝环缺损程度相关,巨大切口疝可能导致腹部膨隆变形。
2、疼痛不适患者常感到切口区域隐痛或坠胀感,活动或咳嗽时加重。疼痛可能与疝囊牵拉腹膜、神经受压有关。长期存在的切口疝可能因粘连导致持续性钝痛,少数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提示嵌顿可能。
3、消化不良较大切口疝可能影响胃肠功能,表现为餐后饱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这与腹腔内容物进入疝囊导致腹内压改变、胃肠蠕动受限有关。严重者可出现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
4、肠梗阻当疝内容物发生嵌顿时会出现机械性肠梗阻表现,包括剧烈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急腹症症状。查体可见肿块变硬、触痛明显且不可回纳,这是需要紧急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5、感染切口疝可能继发疝囊皮肤破溃、渗液或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发热等。感染多发生在疝囊长期摩擦或嵌顿后缺血坏死的病例,需及时抗感染治疗并考虑手术修复。
腹壁切口疝患者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增加腹压的动作。建议使用腹带暂时支撑但不宜长期依赖,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术后3-6个月内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如发现肿块突然增大、变硬或伴随剧烈疼痛应立即就医,防止发生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腹壁切口疝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式鉴别诊断。腹壁切口疝可能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肌肉薄弱、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壁局部肿块、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1、体格检查:通过触诊和视诊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腹壁切口疝。触诊时可发现腹壁局部有柔软的肿块,视诊可见肿块在站立或增加腹压时明显突出,平卧或按压时可能回纳。
2、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能够清晰显示疝囊的位置、大小及内容物。CT检查可进一步评估疝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复杂病例。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腹壁切口疝本身不引起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变化,但感染性并发症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
4、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手术史、术后恢复情况及症状发展过程。腹壁切口疝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尤其是切口感染或愈合不良的患者。
5、鉴别诊断:腹壁切口疝需与其他腹壁疾病如脂肪瘤、血肿、脓肿等鉴别。脂肪瘤质地较硬,无回纳性;血肿和脓肿常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腹壁切口疝的鉴别诊断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明确诊断后可根据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日常护理中应注意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保持健康体重,加强腹肌锻炼,合理饮食,避免便秘,必要时可佩戴腹带以减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