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减少可能与生理机能退化、慢性疾病、药物影响、心理因素及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睡眠时间缩短是老年人群常见现象,但需警惕病理性睡眠障碍。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逐渐减少,深度睡眠时间自然缩短。昼夜节律调节能力减弱导致早醒,夜间睡眠常被多次打断。部分老年人存在午睡过久现象,影响夜间睡眠驱动力。这类生理性改变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
多种慢性疾病会干扰睡眠质量。高血压患者夜间多尿频繁起夜,慢性疼痛患者难以维持睡姿,帕金森病伴随的肢体震颤影响入睡。服用利尿剂、抗抑郁药等药物可能改变睡眠结构。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早醒失眠,痴呆患者则可能出现昼夜颠倒。这些情况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独居老人因社交活动减少,日间体力消耗不足易导致夜间入睡困难。退休后作息紊乱、睡前饮用浓茶等习惯会加重睡眠问题。卧室光线过强、环境噪音等外部因素也会降低睡眠效率。建议通过日间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
老年人应保持卧室温度在20-24摄氏度,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晚餐避免高脂难消化食物,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可尝试听轻音乐、温水泡脚等放松方式。若持续存在日间嗜睡、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