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电解质紊乱可通过调整饮食、口服补液、静脉补液、药物治疗、透析治疗等方式治疗。电解质紊乱可能与水分摄入不足、药物副作用、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肌肉痉挛等症状。
1、调整饮食轻度电解质紊乱可通过调整饮食改善。钠缺乏时可适量增加食盐摄入,钾缺乏可食用香蕉、橙子等富含钾的食物,钙缺乏可补充牛奶、豆制品。镁缺乏可食用坚果、全谷物。需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高电解质食物,防止加重胃肠负担。
2、口服补液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伴电解质紊乱。可选择口服补液盐散,其中含有葡萄糖、氯化钠、氯化钾等成分,能帮助恢复水电解质平衡。补液时需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快速大量摄入导致呕吐。存在严重呕吐或意识障碍时不宜采用此法。
3、静脉补液中重度电解质紊乱需静脉补液治疗。根据电解质检查结果选择不同配方的输液,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静脉补液需严格计算补液速度和总量,防止心力衰竭或脑水肿。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4、药物治疗特定电解质紊乱需配合药物治疗。低钾血症可遵医嘱使用氯化钾缓释片,低钙血症可用碳酸钙D3片,低镁血症可用门冬氨酸钾镁片。药物使用需根据血电解质水平调整剂量,避免过度纠正导致反跳性高电解质血症。同时需处理原发疾病。
5、透析治疗严重电解质紊乱合并肾功能衰竭时需透析治疗。血液透析能快速清除体内多余电解质和代谢废物,腹膜透析更适合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透析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透析液配方。治疗后仍需长期管理基础疾病和饮食控制。
老年人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饮水但避免过量。有慢性疾病者需定期监测电解质,服用利尿剂等药物时注意复查。出现持续乏力、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天气炎热时减少户外活动,预防脱水。家属应协助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尿液颜色和量变化。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