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的部位通常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胫骨等骨皮质较薄且骨髓丰富的部位。骨穿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或肿瘤骨髓转移等,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1、髂前上棘髂前上棘位于骨盆前侧,是成年人最常用的骨穿部位。此处骨面平坦、骨髓腔大且位置表浅,穿刺时患者取仰卧位,操作安全且并发症少。该部位适用于各类血液病检查及骨髓移植供体采集,但肥胖患者可能因皮下脂肪过厚增加穿刺难度。
2、髂后上棘髂后上棘位于骨盆后外侧,是仅次于髂前上棘的常用穿刺点。患者需侧卧屈膝体位,此处骨髓含量丰富且远离重要脏器,特别适合需要重复穿刺或髂前上棘穿刺失败的情况。骨质疏松患者选择该部位需注意控制穿刺深度。
3、胸骨胸骨穿刺点选在第二肋间水平的胸骨体处,仅用于成人且其他部位无法获取合格标本时。此处骨髓造血活跃但操作风险较高,需严格把握穿刺角度和深度以避免损伤纵隔器官。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禁用该部位。
4、胫骨胫骨近端内侧是儿童骨穿的常规部位,因儿童髂嵴骨髓腔未完全发育且胫骨造血功能活跃。穿刺时需固定患儿肢体防止移位,进针点选在胫骨粗隆下方1-2厘米处。该部位不适用于体重超过30公斤的大龄儿童。
5、其他部位腰椎棘突、股骨大转子等部位在特殊情况下可作为备选穿刺点,如局部烧伤或严重皮肤感染者。这些部位操作难度较大且骨髓质量不稳定,通常需要影像引导。多发性骨髓瘤等局部骨质破坏疾病需避开溶骨性病变区域。
骨穿后需按压穿刺点10分钟以上防止出血,24小时内保持敷料干燥。术后三天避免剧烈运动或泡澡,观察有无持续疼痛、肿胀等异常。日常饮食可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出现发热或穿刺处化脓需立即就医。
肺癌活检和穿刺是两种不同的诊断方法,活检通常指通过手术或内镜获取组织样本,而穿刺主要指经皮穿刺获取组织或细胞样本。
活检分为手术活检和内镜活检两种主要方式。手术活检通过外科手术直接切除部分或全部肿瘤组织,适用于位置较浅或体积较大的肿瘤。内镜活检通过支气管镜或纵隔镜等器械进入体内获取组织,适用于中央型肺癌或靠近气道的病变。这两种方法获取的组织量较大,病理诊断准确率较高,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需要全身麻醉。
穿刺主要包括经皮肺穿刺和细针穿刺两种类型。经皮肺穿刺在CT或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穿过胸壁进入肺部获取组织,适用于周围型肺癌。细针穿刺通过较细的针头抽取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创伤较小但获取样本量有限。穿刺操作相对简便,多数在局部麻醉下完成,但可能存在气胸或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确诊肺癌需根据肿瘤位置、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诊疗并做好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