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儿童骨骼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有高热、患肢剧痛、活动受限及局部红肿热痛。治疗需通过静脉抗生素、手术引流及支持疗法控制感染,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慢性骨髓炎或骨骼畸形。
1、病因机制病原体多通过血行播散至骨骼,常见原发感染灶为皮肤脓疱、中耳炎或呼吸道感染。儿童长骨干骺端血供丰富且血流缓慢,细菌易在此滞留繁殖。部分患儿存在外伤史导致局部防御屏障破坏。遗传性免疫缺陷如慢性肉芽肿病可能增加发病概率。
2、典型症状起病急骤,体温可达39-40℃伴寒战,患肢拒绝活动并呈保护性姿势。胫骨近端、股骨远端等部位多见,局部皮肤发亮、皮温升高,压痛显著。婴幼儿可能仅表现为烦躁拒食,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未及时治疗者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
3、诊断方法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加快。发病48小时后X线可见软组织肿胀,7-10天出现骨质破坏。核素骨扫描能早期发现病灶,MRI可清晰显示骨髓水肿范围。血培养和穿刺脓液培养可明确病原体。
4、药物治疗经验性首选苯唑西林注射液联合头孢曲松钠,MRSA感染需用万古霉素注射液。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疗程通常4-6周。疼痛剧烈可用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严重贫血患儿需输注悬浮红细胞纠正缺氧状态。
5、手术治疗骨膜下脓肿形成者需行钻孔引流术,术中留置引流管持续冲洗。骨质破坏严重时实施开窗减压术,清除死骨与炎性肉芽组织。术后石膏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感染控制后逐步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
患儿需绝对卧床休息,患肢用软枕抬高减轻肿胀。家长应每日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石膏固定肢体的末梢循环。恢复期补充高蛋白饮食如鱼肉泥、蒸蛋羹,适量补充维生素D滴剂促进骨骼修复。出院后定期复查X线直至骨质完全重建,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防止再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