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儿科急危重症,需立即就医干预。其严重性主要与血糖控制水平、酮体累积速度、脱水程度、电解质紊乱及器官功能损害等因素相关。
1、血糖失控:
长期未控制的糖尿病或胰岛素治疗中断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超过肾脏重吸收能力时引发渗透性利尿。此时需静脉补充胰岛素并持续监测血糖,同时纠正高渗状态。
2、酮体堆积:
胰岛素缺乏促使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血液pH值降至7.3以下即诊断为酸中毒。临床表现为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呼气,需通过静脉补液和胰岛素抑制酮体生成。
3、脱水风险:
高血糖引发的多尿可导致体重下降超过5%,严重脱水会引发休克。治疗需在首24小时内补充累积损失量,采用0.9%氯化钠溶液逐步纠正。
4、电解质失衡:
酸中毒时细胞内钾离子外移,血钾检测可能假性正常,胰岛素治疗后易出现低钾血症。需在心电监护下根据血钾水平调整补钾方案。
5、器官损伤:
重度酸中毒可诱发脑水肿,表现为意识障碍或抽搐,死亡率高达20%。需控制血糖下降速度不超过5mmol/L·h,必要时使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患儿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稳定期需制定个体化胰岛素方案。日常需监测晨起空腹及餐后血糖,建立规律饮食作息,避免摄入高糖食物。建议配备动态血糖仪,运动前后加强血糖检测,家庭成员需掌握低血糖急救措施。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定期评估视网膜及肾功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首选0.9%氯化钠注射液,后续根据血糖调整补液方案。补液需在医生监护下进行,同时配合胰岛素治疗和电解质监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补液需遵循快速扩容、逐步调整的原则。初始1-2小时内需输入1000-2000毫升0.9%氯化钠注射液,后续根据血压、尿量等指标调整速度,24小时总补液量通常为4000-6000毫升。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以下时,可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并加入胰岛素。补液过程中需每小时监测血糖,每2-4小时监测血酮和电解质,特别注意血钾水平变化。对于老年或合并心肾功能不全者,补液速度应适当减缓。补液治疗需与胰岛素静脉滴注同步进行,胰岛素剂量根据血糖下降速度调整,目标为每小时血糖下降3.9-6.1毫摩尔/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补液期间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日常需严格监测血糖和尿酮体,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饮食宜选择低糖、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分次少量进食。恢复期后需遵医嘱调整降糖方案,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出现口渴加重、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