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
1、草绿色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是口腔及上呼吸道的正常定植菌群,在龋齿或口腔操作后可能侵入血流。该菌对心内膜黏附力强,易在已有心脏病变处形成赘生物。治疗需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择头孢曲松。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皮肤感染或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毒力较强可导致急性心内膜炎。该菌易破坏正常心瓣膜组织,形成脓肿或栓塞。治疗需用耐酶青霉素类或万古霉素,合并脓肿时需手术清创。
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与人工瓣膜或心内植入装置相关,生物膜形成能力使其难以清除。临床表现常呈亚急性过程,需联合利福平与万古霉素长期治疗,必要时更换感染装置。
4、肠球菌:
肠球菌感染多见于泌尿生殖道操作后,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治疗需联合氨苄西林与庆大霉素,耐药菌株需用达托霉素。该菌易导致瓣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5、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多与肠道菌群移位或医疗操作相关,常见于先心病术后患儿。铜绿假单胞菌等需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必要时行瓣膜修复手术。
预防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需重视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齿检查与清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接受牙科或侵入性操作前应按指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日常加强营养支持,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乏力等表现时应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诊断导致不可逆心脏损害。
鼻孔肿痛可能与鼻前庭炎、鼻疖肿、过敏性鼻炎等因素有关。
鼻前庭炎是鼻孔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因鼻腔分泌物刺激或挖鼻等不良习惯导致局部皮肤感染。患者常伴有鼻前庭皮肤红肿、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或结痂。鼻疖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鼻尖或鼻翼处局限性硬结,伴随明显触痛和红肿,可能形成脓头。过敏性鼻炎患者因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导致鼻黏膜充血水肿,除肿痛外还伴有打喷嚏、清水样鼻涕等症状。
日常应避免频繁挖鼻,保持鼻腔清洁湿润,过敏体质者需远离已知过敏原。若肿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