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筛查不通过可通过复筛、听力诊断检查、干预治疗等方式处理。
听力筛查不通过可能与外耳道堵塞、中耳积液、先天性耳聋等因素有关。外耳道堵塞多由耵聍或异物导致,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通过清理外耳道改善。中耳积液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伴随耳闷胀感,需进行声导抗检查确诊,部分患儿积液可自行吸收,持续存在需鼓膜穿刺引流。先天性耳聋需通过耳声发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明确性质,确诊后6个月内佩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效果较好。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属于听力损失高危人群,建议在出生后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检查。
日常注意观察儿童对声音的反应,避免用力掏耳,哺乳时保持头高位减少呛奶风险。
粘连性中耳炎通常会影响听力,可能导致传导性耳聋、耳闷胀感及耳鸣等症状。
粘连性中耳炎是因中耳黏膜炎症反复发作或愈合不良,导致鼓膜与听骨链粘连的慢性病变。听力下降是最常见的表现,由于鼓膜振动受限及听骨链活动受阻,声波传导效率降低,患者多感觉耳闷如隔棉絮,高频听力损失更明显。长期未干预可能加重粘连,甚至引发混合性耳聋。耳鸣常伴随出现,多为持续性低调嗡嗡声,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部分患者还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出现耳内压迫感,尤其在气压变化时症状加剧。
日常需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或醋酸泼尼松龙片减轻炎症反应。若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鼓室成形术松解粘连。建议定期复查纯音测听评估听力变化,合并过敏性疾病者需同步控制鼻腔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