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出现红色小点可能由接触性皮炎、汗疱疹、手癣、过敏反应或病毒感染引起,可通过局部用药、抗过敏治疗、抗真菌治疗、抗病毒治疗及日常护理改善。
1、接触性皮炎:
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洗涤剂、金属镍等可能导致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红斑伴丘疹,伴有瘙痒或灼热感。治疗需避免接触致敏原,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严重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
2、汗疱疹:
夏季多发的手部湿疹样病变,与多汗及精神紧张相关。典型表现为掌面深在性小水疱,干涸后形成脱屑。建议保持手部干燥,使用含尿素成分的护手霜,急性期可用硼酸溶液湿敷。
3、手癣:
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常单侧发病呈环形扩展。伴随脱屑和边缘隆起,冬季易皲裂。确诊需真菌镜检,治疗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疗程需持续4周以上。
4、过敏反应:
食物或药物过敏可能导致手部荨麻疹样皮疹,表现为突发风团伴剧痒。常见致敏原包括海鲜、抗生素等。需立即停用可疑物质,口服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严重者需注射肾上腺素。
5、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多见于儿童,特征为手掌、足底红色斑丘疹伴口腔溃疡。具有自限性,治疗以对症为主,可使用利巴韦林喷雾剂,需隔离至皮疹消退。
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化学刺激物。日常可涂抹含神经酰胺的修复霜,洗衣时佩戴橡胶手套。饮食宜清淡,减少辛辣食物摄入。若皮疹持续扩大、出现脓液或发热,需及时就诊排查猩红热、梅毒等系统性疾病。建议记录皮疹变化情况及可能诱因,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徒手心肺复苏主要包括评估环境、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步骤。徒手心肺复苏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能够帮助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为后续专业救治争取时间。
1、评估环境实施心肺复苏前需快速评估现场环境是否安全,避免施救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确认环境安全后立即靠近患者,轻拍患者双肩并在其双侧耳边大声呼唤,观察患者是否有反应。若患者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应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
2、判断意识通过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询问来判断其意识状态。观察患者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判断呼吸是否正常。若患者无意识且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喘息,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判断过程应迅速完成,避免耽误抢救时机。
3、呼救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后,应立即大声呼救并指定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若现场有自动体外除颤器,应让人尽快取来。单人施救时应先进行心肺复苏约2分钟后再拨打急救电话。呼救内容需明确说明地点和患者基本情况。
4、胸外按压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上,施救者跪于患者一侧。定位胸骨下半段,双手重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肘关节伸直,利用上半身重量垂直下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完全回弹,尽量减少按压中断。
5、开放气道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患者气道。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向后压,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颌骨。注意不要过度后仰颈部,避免造成颈椎损伤。清除口腔内可见异物,但不要盲目用手指探查,以免将异物推入更深。
6、人工呼吸保持气道开放,捏住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口部吹气。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观察胸廓是否有起伏。连续进行2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以能看到胸廓起伏为宜。若无法进行口对口呼吸,可仅做胸外按压。
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时需注意按压深度和频率,避免过度通气。施救过程中应持续评估患者反应,直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循环。心肺复苏后患者可能出现肋骨骨折等并发症,但仍应以抢救生命为优先。建议公众定期参加心肺复苏培训,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施救。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