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肠损伤可分为急性损伤、慢性损伤和迟发性损伤三种类型,通常由放射治疗引起,可能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1、急性损伤:急性放射性肠损伤多发生在放射治疗期间或结束后数周内,主要与放射线直接损伤肠黏膜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黏膜脱落和出血。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保护肠黏膜,同时需调整饮食,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
2、慢性损伤:慢性放射性肠损伤通常在放射治疗结束后数月到数年出现,可能与放射引起的血管损伤和纤维化有关。常见症状包括慢性腹痛、腹泻、肠梗阻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肠穿孔或肠瘘。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抗炎药物,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迟发性损伤:迟发性放射性肠损伤可在放射治疗结束数年后发生,主要与放射导致的进行性血管病变和纤维化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包括慢性腹泻、吸收不良、肠狭窄等。治疗上可考虑使用谷氨酰胺颗粒改善肠道功能,必要时需手术解除肠梗阻或修复肠瘘。
放射性肠损伤患者应注意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日常可进行适度活动促进胃肠蠕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肠道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