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急症便血可能由肿瘤表面血管破裂、肿瘤侵犯肠壁血管、凝血功能障碍、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需通过止血治疗、手术干预、凝血功能纠正、抗炎治疗等方式处理。
1. 血管破裂肿瘤生长过快导致表面血管机械性破裂,表现为鲜红色血便,可通过内镜下电凝止血或血管栓塞术处理,药物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氨甲环酸、维生素K1。
2. 浸润破坏恶性肿瘤浸润肠壁全层时侵蚀血管,常见暗红色血便伴腹痛,需手术切除病灶,术前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垂体后叶素、血凝酶控制出血。
3. 凝血异常肿瘤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肝转移导致凝血因子缺乏,表现为混合性出血倾向,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药物可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人纤维蛋白原、低分子肝素。
4. 放疗损伤盆腔放疗后血管内皮损伤引发迟发性出血,多见黏液血便,需肠黏膜保护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药物可用美沙拉嗪、蒙脱石散、泼尼松。
出现肿瘤相关便血应立即禁食,保持卧位避免活动性出血,监测血压心率变化,所有治疗需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