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可能会进展为肝硬化。慢性乙肝患者若未及时干预,长期肝脏炎症可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肝硬化。肝硬化是肝脏结构不可逆改变的终末期病变,需通过规范治疗延缓进展。
慢性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会引发肝细胞反复损伤与修复,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过量胶原纤维。随着时间推移,肝内纤维间隔逐渐形成,假小叶替代正常肝组织,出现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但病毒载量高、合并酒精性肝病或脂肪肝的患者进展更快。早期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肝硬化发生概率。
部分患者即使病毒得到控制,仍可能因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或隐匿性纤维化进展发展为肝硬化。此类情况多见于e抗原阴性但HBV-DNA阳性患者,或存在肝内cccDNA持续活跃的个体。定期监测肝脏弹性成像和血清纤维化指标有助于早期发现纤维化迹象。对于已出现食管静脉曲张或脾功能亢进等并发症者,需联合普萘洛尔片降低门脉压力,必要时考虑肝移植。
慢性乙肝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HBV-DNA及甲胎蛋白,避免饮酒和使用肝毒性药物。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但控制总量,优先选择鱼肉和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K帮助凝血因子合成。有腹水者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不超过3克。适度进行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腹部撞击类活动。出现呕血、意识模糊或腹围短期内明显增大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