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肠息肉通常表现为腺瘤性息肉癌变或直接发生的结肠癌,主要特征有不规则形状、基底宽大、表面糜烂出血、生长迅速。恶性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高脂低纤维饮食、肠道菌群失衡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易导致息肉恶变,表现为多发息肉伴腹泻便血,需通过肠镜切除并定期筛查,相关药物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舒林酸片。
2、炎症刺激: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炎症反复刺激肠黏膜,可能导致息肉异型增生,伴随腹痛黏液便,需控制炎症并切除息肉,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泼尼松片。
3、饮食诱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胆汁酸分泌,刺激肠上皮异常增生形成菜花样肿块,需调整饮食结构并手术切除,术后可配合卡培他滨片、奥沙利铂注射液等化疗药物。
4、菌群失衡: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致癌物质积累,可能诱发息肉表面溃疡伴狭窄梗阻,需补充益生菌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药物包括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氟尿嘧啶注射液、伊立替康注射液。
发现肠息肉应及时进行病理活检,术后每1-2年复查肠镜,日常增加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