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通过及时规范治疗通常预后良好。新生儿肺炎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护理支持等。
1、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鼻腔狭窄且咳嗽反射弱,需定期清理口鼻分泌物。可采用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帮助稀释痰液,使用婴儿专用吸痰器轻柔吸除分泌物。体位引流时需将头部抬高15-30度,注意避免颈部过度屈曲影响呼吸。对痰液黏稠者可遵医嘱使用氨溴索口服溶液帮助排痰。
2、合理氧疗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要氧疗支持,首选鼻导管或头罩给氧,氧浓度控制在30-40%。严重呼吸窘迫需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出现呼吸衰竭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氧疗期间需持续监测血氧变化,避免氧浓度过高导致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3、抗感染治疗细菌性肺炎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常见选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支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病毒感染以对症支持为主。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早产儿需特别注意药物剂量调整。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新生儿肺炎易合并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根据体重计算每日液体需要量。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中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同时监测血钠、血钾水平,纠正酸碱失衡。喂养困难者可留置鼻胃管进行微量喂养,逐步增加奶量。
5、加强护理支持维持环境温度在24-26℃,湿度保持在50-60%。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患儿前后需规范洗手。提倡母乳喂养增强免疫力,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方式。每日测量体温4-6次,记录出入量及呼吸频率变化。密切观察有无气促、发绀、嗜睡等病情加重表现。
家长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使用加湿器维持适宜湿度。接触患儿前需洗净双手,患感冒的家属需佩戴口罩。喂养时保持半卧位姿势,喂奶后轻拍背部帮助排气。注意观察呼吸节律、肤色及反应力变化,发现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或出现呻吟、三凹征等表现需立即就医。出院后定期随访胸片检查,按计划完成预防接种。
新生儿肺炎的早期症状主要有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反应差、吃奶减少、体温不稳定等。新生儿肺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羊水吸入等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1、呼吸急促新生儿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40-60次,若持续超过60次可能提示肺部感染。早期可表现为呼吸浅快伴鼻翼扇动,严重时出现胸骨上窝凹陷。家长需保持环境通风,避免包裹过厚加重呼吸困难,并立即就医进行血氧监测和胸片检查。
2、口唇青紫由于肺部换气功能障碍,患儿可能出现口周及甲床发绀,尤其在哭闹或吃奶时加重。需注意与寒冷环境导致的暂时性青紫区分,持续不缓解需紧急就医。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头孢噻肟钠注射液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进行抗感染治疗。
3、反应差表现为嗜睡、刺激反应减弱或异常安静,与成人肺炎的躁动不同,新生儿感染更易出现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家长发现孩子眼神呆滞、肢体活动减少时,需警惕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及时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
4、吃奶减少吮吸力下降、拒奶或吃奶时呛咳是常见早期表现,因呼吸费力导致进食困难。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次喂养方式,抬高头部30度防止误吸。若摄入量不足体重5%,需住院进行静脉营养支持。
5、体温不稳定可能表现为发热或体温不升,早产儿更易出现低体温。家长需每4小时监测腋温,维持环境温度在24-26℃。出现38℃以上发热或35℃以下低温时,需考虑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或氨苄西林丙磺舒胶囊进行抗感染治疗。
家长应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每日开窗通风2-3次。接触患儿前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免疫球蛋白,但母亲患呼吸道疾病时需戴口罩。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按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观察有无呼吸暂停等复发征兆。注意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预防再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