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可通过专业心理评估量表、临床问诊、躯体检查等方式筛查。抑郁症可能与遗传因素、长期压力、神经递质失衡、重大生活事件、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自杀倾向等症状。
1、心理评估量表常用筛查工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标准化问卷。患者需根据近期真实感受填写,量表通过情绪状态、躯体症状、社会功能等维度评分,总分超过临界值提示可能存在抑郁倾向。此类量表可在医院精神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获取,不建议自行网络搜索非专业版本。
2、临床问诊精神科医生会通过结构化访谈评估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损害。典型诊断标准包括持续2周以上的核心症状,如每天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丧失愉悦感,伴随注意力下降、无价值感等附加症状。医生还会排除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共病情况。
3、躯体检查需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测、血常规、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缺乏、脑部肿瘤等疾病可能引发类似抑郁症状。部分抗高血压药物、激素类药物副作用也会导致情绪异常,需结合用药史综合判断。
4、生物标志物检测前沿研究显示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可辅助诊断,但目前尚未作为常规筛查手段。这些检测能反映大脑前额叶皮层、海马体等区域的功能异常,多用于科研或难治性抑郁症的鉴别诊断。
5、日常观察记录建议连续记录2-4周的情绪波动周期、睡眠质量、社交活动等变化。可使用情绪日记APP或纸质表格,重点标注工作效能下降、无故哭泣、回避社交等异常表现。这些记录能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症状演变轨迹。
若自查发现多项抑郁症状持续存在,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日常生活中保持规律作息,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适当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避免孤立独处,可参与团体活动或寻求信任亲友的情感支持,但不要自行服用抗抑郁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