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喉部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常见病因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该病主要表现为反复清嗓、慢性咳嗽、咽喉异物感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鼻腔冲洗等方式缓解。
1、病因机制鼻腔分泌物因炎症刺激过度分泌,受重力作用向后流入咽喉。过敏性鼻炎患儿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黏膜水肿导致纤毛摆动障碍。鼻窦炎患者脓性分泌物经窦口流入鼻腔后部。腺样体肥大会阻塞后鼻孔,使分泌物滞留倒流。
2、典型症状晨起或体位变化时出现阵发性呛咳,夜间平卧后加重。咽喉部持续有黏液附着感,引发频繁吞咽或清嗓动作。部分患儿伴随鼻塞、睡眠打鼾,长期可能并发中耳炎。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周需考虑本病。
3、诊断方法鼻内镜检查可见鼻咽部黏液附着或呈黏液丝悬挂。鼻窦CT能评估鼻窦炎程度及腺样体大小。过敏原检测有助于明确过敏性因素。需排除胃食管反流、哮喘等引起的慢性咳嗽。
4、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可减轻黏膜水肿。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能缓解过敏症状。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颗粒促进分泌物排出。细菌性鼻窦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
5、辅助治疗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每日2-3次,帮助清除分泌物。睡眠时抬高床头15度减少倒流。避免接触冷空气、烟雾等刺激因素。腺样体肥大影响呼吸者可考虑腺样体切除术。
家长应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定期清洗床品减少尘螨。饮食宜清淡,避免冰冷或辛辣食物刺激咽喉。观察咳嗽频率及痰液性状变化,若出现发热、耳痛等需及时复诊。长期症状未缓解建议至耳鼻喉科进行详细评估。
鼻后滴漏综合征可通过鼻腔冲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
鼻腔冲洗是基础治疗手段,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冲洗鼻腔有助于清除分泌物。药物治疗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颗粒,可减轻炎症反应和稀释黏液。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可考虑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等手术治疗。鼻后滴漏综合征可能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咽部异物感、频繁清嗓、夜间咳嗽等症状。
日常需保持室内湿度,避免接触过敏原,戒烟限酒,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