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急性胃炎、药物损伤等原因引起。吐血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受损,导致出血。常见症状为呕血、黑便。治疗包括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两次,同时避免刺激性食物。
2、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患者易出现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后导致大出血。症状为突发呕血、休克。治疗可采用内镜下套扎术或注射硬化剂,严重时需手术止血。
3、胃癌:胃癌侵蚀血管可能导致呕血,伴随体重下降、食欲减退。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瘤,术后配合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顺铂等,抑制癌细胞扩散。
4、急性胃炎:急性胃炎因胃黏膜炎症引发出血,常见于饮酒或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为呕血、上腹疼痛。治疗以口服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1g每日三次,并戒酒、停用相关药物。
5、药物损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出血。症状为呕血、黑便。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口服质子泵抑制剂如兰索拉唑30mg每日一次,促进黏膜修复。
日常饮食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补充蛋白质如鸡蛋、鱼肉。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增强体质。若出现持续呕血或伴随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
喝酒吐血可能与急性胃炎、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酒精性肝病、贲门黏膜撕裂等因素有关。吐血在医学上称为呕血,通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需立即就医明确病因。
1. 急性胃炎酒精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炎症,可能引发胃黏膜糜烂出血。典型表现为呕血前有烧心、恶心症状,血液多呈咖啡渣样。需禁食并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配合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治疗。出血量大时需内镜下止血。
2. 胃溃疡长期饮酒破坏胃黏膜屏障,胃酸侵蚀溃疡面血管导致出血。疼痛多位于剑突下,呕血常混有食物残渣。确诊需胃镜检查,治疗需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枸橼酸铋钾,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加用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
3. 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致使食管静脉扩张破裂,呕血呈鲜红色且量大。需紧急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止血,同时输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此类出血易引发休克,病死率高。
4. 酒精性肝病长期酗酒导致肝功能衰竭,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加重出血。伴随黄疸、腹水等体征。需补充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严重者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戒酒是根本治疗措施。
5. Mallory-Weiss综合征剧烈呕吐造成食管贲门交界处黏膜纵向撕裂,常见于醉酒后反复呕吐。出血量通常较少,多数可通过禁食和抑酸剂如雷贝拉唑自行愈合,严重撕裂需内镜下止血。
出现喝酒吐血必须立即停止饮酒并禁食,采取侧卧位防止窒息,记录呕血量及性状。无论出血量大小均需急诊就诊,通过胃镜明确出血部位。恢复期应严格戒酒,选择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肝硬化患者需终身随访,定期评估门静脉高压情况。长期酗酒者建议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酒精戒断治疗。